第C03版:东湖·故事

高粱地里的“共富带头人”

春争日,夏争时,四季轮转,但朱春弟的“办公场所”始终未变——坚守在田间地头,奔走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27年来,唯有一副框架眼镜让老朱的脸上透出了一丝与自己农技员身份相匹配的“科技范”。

27年与土地共生,使得朱春弟深知土地的珍贵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多年前,一簇簇加拿大一枝黄花早已“见缝插针”地长在征迁后未开发的土地、荒废的干旱地以及乡间道路、农田旁。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让朱春弟意识到了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威胁。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为了让空地不再荒芜,他不断探索土地的奥秘。在一次又一次的清除工作中,朱春弟时常会思考,是否有植物能压制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长?是否有植物也能像加拿大一枝黄花一样生长在干旱地?

答案,一直在田间。

在一次走访农户的途中,朱春弟看到田埂上零星长了几株“甜高粱”,也就是平湖人常吃的“芦嗦子”。朱春弟一拍脑门:“甜高粱”不就是高粱的一种,那为何不尝试种高粱呢?高粱种植成本低,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长周期类似且生长速度快,而且高粱还是经济作物,能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这不就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嘛。

朱春弟说干就干,2022年,钟埭街道和浙江省农科院旱粮所合作,在路边试种了一亩高粱。试种的高粱在土壤中深深扎根,枝叶繁茂,长势分外喜人。“最后长出的高粱穗有手臂这么长呢!”朱春弟翻着照片,兴奋地向记者比划。

这一成功的试种为钟埭街道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希望。次年,钟埭街道又扩大了种植面积,300多亩的高粱地测产,每亩高达370多公斤,吸引了周边众多酒厂纷纷前来收购这些优质的高粱。

这可把朱春弟乐坏了。“高粱浑身是宝,秸秆可以化作肥料还田,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高粱本身又可以酿酒、做糕点,一亩高粱地能增收一千多元。这帮农户可‘精’了,一看到高粱长势好,又能卖钱,他们都抢着种呢!”朱春弟乐呵呵地说。今年除了钟埭,高粱种植已经推广至曹桥街道、林埭镇、独山港镇等地,预计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

如今,钟埭街道的农田十分“忙碌”。11月中上旬种下小麦,次年5月底收获小麦;6月中上旬种下高粱,10月收获高粱;11月再种下小麦……“高粱+小麦”的轮作种植模式,使得在钟埭街道就能看到“冬种小麦春看黄,夏种高粱秋看红”的盛景。

而对于“农田不闲”,朱春弟自有说法:这就是土地,土地是最宽容的,它从不计较人们的索取,只默默地付出,承载着人类的希望和梦想。正是这份对土地的敬畏和热爱,让朱春弟能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将杂草丛生的荒地变为生机勃勃的高粱地,让农户的“钱袋子”鼓了一圈又一圈,让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丰收。

2024-05-30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58086.html 1 3 高粱地里的“共富带头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