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农业工作已有27年,这些年里,我倾力于农技推广工作,我想让农户的钱包鼓起来,让大家不再‘看天吃饭’,想让田地颗粒尽收、农户皆有收获……”谈起从农的初衷,年逾半百的朱春弟仿佛又看到了那个24岁懵懂却坚定的自己。
1997年,他从嘉兴市农业技术学校农作物栽培专业毕业,怀着一腔孤勇,进入平湖市白马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当时,生姜是白马乡的特色经济作物,一亩地能带来七八千的收入,很多人一家老小都指望着种植生姜过日子。然而,如果一成不变地按照老方法种植生姜,那么老问题、新问题就会日积月累,朱春弟意识到是时候作出改变了。作为刚毕业的学生,朱春弟的理论知识十分丰富,但是,在与农户的一次次交谈中,他发现与其从书中找办法,不如向土地要答案。
磨破嘴皮子,不如干出好样子。为此,朱春弟决定种一块试验田,由自己亲自参与,地点就选在他从小长大的广陈镇。他腾出一块地,从育苗开始,认认真真地种起了生姜。于是,每天去田间走走、观察生姜的长势便成了家常便饭。仅实践摸索,朱春弟就花了三年多的时间,第一年1亩,第二年2亩,第三年3亩……他深入田间地头,一有时间就待在地里,无论晴雨,精耕细作,了解生姜的传统种植方案和种植水平,通过各种种植数据的汇总与方案比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筛选更适合平湖本地的优质品种、优化种植方案,买苗、培育、观察,绞尽脑汁思考如何解决降温问题、如何让生姜提早上市、减少土传病害。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三年后,由朱春弟主持的第一个项目《大棚生姜的试验与示范》落地,建设性地提出了采用大棚进行设施栽培,利用遮阴网避免阳光直射、挖深沟以降低地下水位的三点针对性建议。方法看似简单,但是作用巨大,将生姜的亩均产量从1500斤提升到了3000斤,一亩地的收入也直接翻了一番,农户们喜笑颜开。
忆起往昔,朱春弟目光炯炯,似乎种植生姜就在昨天。27岁这一年,他用脚步丈量大地,把论文写在了田野上。如今,时间的指针已经转向了他做农技人的第27年,多年的户外工作令他皮肤黝黑,连同事也忍不住调侃他: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卖炭的,走进一问,才知道是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但他始终坚信,实践出真知,这些年,他依旧走在农田,年复一年观察记录,寒冬数九,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辛勤付出凝聚在田间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