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钱澄蓉
通讯员 李婷婷
本报讯 3月22日,本报刊登了《小区公共收益去哪儿了?》的报道,广受群众关注,记者也持续跟进了我市小区公共收益管理完善情况。近日,市物业管理服务中心打造的“公共收益管理数字化平台”上线,并陆续引导各个管理主体开设公共收益专户、完成平台入驻。至今,全市285个物业服务项目中,已有222个开设公共收益专户,181个项目完成管理平台信息录入。
数字赋能,制度配套。为确保数字化平台高效应用,针对平台各功能模块,我市还完善了管理银行制度、会计核算制度、代理记账制度、使用报告制度、公示制度和审计制度六大公共性收益管理制度,将实现小区公共性收益全链条管理,充分保障小区业主合法权益。这样的创新管理模式,在全省属先行先试。
“小区公共收益一般由业委会自管或物业企业代管,开设专户代表每个小区都拥有管理公共性收益的专有账户。”市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潘燕说,这对于物业代管的小区公共收益来说,将告别与企业其他收支合用一个账户的情况;对于业委会自管的小区,相关监管也将更加有力。前期,我市通过“两金招标”明确4家管理银行,市物业管理服务中心与管理银行共同购买第三方财务管理服务,为在管理银行开设的专户免费提供代理记账和专业会计核算服务,实现收支可查、账目规范清晰。
数字化平台的使用,让小区公共收益全流程监管成为可能。通过模拟操作,潘燕向记者展示了“公共收益管理数字化平台”的强大功能,平台实现了业主端、企业端、银行端和政府端四端联动。不仅可以盘清小区“家底”,在使用支出方面也展现了数字化优势。物业或业委会需要动用资金,首先根据相关请示报告制度,在线提供决策凭证,传送社区知晓;支取使用后,还需向系统提供原始凭证照片、材料进行在线流转。平台内嵌了“会计核算”模块,管理银行专户的小区,根据物业或业委会提供的凭证将由第三方机构每季度提供一次在线记账和会计核算服务;非管理银行专户也要求在“会计核算”模块中记账。“记账完成后由系统自动推送公示,在原来线下公示的基础上,增加了系统自动推送至手机端的功能。”潘燕说。在更换物业、业主委员会届满或终止、业主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离职时,对于其任期内的小区公共收益性资金,可实现在线审计形成监管闭环,避免了“新官”理不清旧账的问题。
目前,我市正在全面推广“公共收益管理数字化平台”入驻使用,推动六大公共性收益管理制度落实,全面守好小区公共收益的“钱袋子”。“全面推行后,小区居民可以通过‘智慧红巢’微信公众号,随时了解小区公共收益收支情况,实现心中有数。”潘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