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钱澄蓉
通讯员 夏晓蕾
什么是幸福?对老年人来说,幸福就是家门口的“一餐热饭”。咫尺距离,新鲜热乎,营养搭配,价格实惠,是他们最简单也最朴实的幸福。
如何托起老年人这份稳稳的幸福,让他们“食有所依”,平湖一直牵挂并久久用力。
2016年,我市首家老年餐厅在当湖街道北河溇社区开业,开启平湖老年人就餐新模式。自此,从单一的老年餐厅到社区食堂,再到“社区食堂+助餐点”,越来越健全的为老助餐服务网络,见证了平湖老年人越来越幸福的美好“食”光。就在这个4月,我市又新增了3家社区食堂,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消息。
建设社区食堂是一项民心工程,事关千家万户,事关民生福祉。让老年人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舒心,是我们共同的愿望;而让他们长久地拥有这份幸福,则是我们最热切的期待。
一
中午11时,在新仓镇安桥社区桥家大食堂内,老人们已在排队等餐。保温餐柜里饭菜热气腾腾,香味四溢,让人食欲满满,老人们有序挑选心仪的饭菜。这里就是4月16日起试营业的社区新食堂,兼顾着周边老年居民的助餐服务,至今已接待近3000人次就餐,办理老年人就餐卡460多张。在家门口吃上助老餐,既“暖胃”又“暖心”。
这样的温暖场景,如今新埭镇大齐塘村的老人们也能切身体验。就在4月23日,大齐塘村邻里食堂也开始试运行,自此这里的2000多名老人实现了“有人管饭”。“饭点出门,走上三五分钟,就能吃上热乎饭,菜品还不少,真是让人高兴。”村里的老人林阿婆不禁感叹。而在一些没有食堂的村社区,助餐点就发挥了大作用,成功搭伙周边村社区、配送到点,最后老人自取,这份便捷让大家既舒心又贴心。
将食堂办到居民身边,是大家期盼的好事。少了买菜做饭洗碗等琐碎家务带来的负担,生活更惬意,老人得轻松;实现家门口营养健康就餐,让家人少了后顾之忧,子女得方便;社区完善了为老服务,民生事项落到实处,社区增品质。“三赢”局面让社区食堂成为新宠。
社区食堂的经营或许各有不同,但距离群众更近,在这点上是相同的。算上新增的3家,目前我市已有10家社区食堂在运营中。这些社区食堂或依托社区旁边的养老服务中心而建,或依托社区用房而建,共同的特点就是老年人“抬脚可达”。更令人高兴的是,社区食堂已不再是城区居民的专利,新埭、新仓等镇街道也陆续办起了社区食堂,农村老人也有了家门口的就餐保障。
群众需求在哪里,社区的资源就投放哪里。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就是社区食堂建设的风向标。就如当湖街道东方社区,早在2019年就依托社区内的养老院,开设了第一个老年食堂,丰富多样的菜品、干净整洁的环境、价廉物美的餐食,得到老年人的一致好评。这几年,群众呼声渐高,今年社区打造了第二个社区食堂——初心食堂,食堂一经推出,“好评”纷至沓来。
二
小食堂,大民生。社区食堂为何成为老年人的“新宠”?不妨一一细述社区食堂给大家带来的幸福体验。
更实惠。到社区食堂就餐,价格是老年人关注的焦点。价廉物美,社区食堂才能办到老年人心坎里。当前,我市通过市里补一点、镇里贴一点、经营方让一点、村社区集体经济支持一点等多方支持,全力“打”下老年人就餐价格,将实实在在的福利送到老年人身边。如在新埭镇虹桥景苑社区的友邻餐厅老年食堂,60周岁到79周岁的老年人就餐享受一荤一素5元的优惠价格,80周岁及以上的居民只需要3元。
更健康。老年人更讲究健康,吃就显得尤为重要,社区食堂不能仅“管饱”,还得要“吃好”。“我们的菜品以少油、少盐、少糖为宗旨,做到荤素搭配、菜品多样。”一家人东方颐乐苑老年食堂的负责人沈兰兰说,食堂会按时令变化不断改变菜单,还会供应季节性的餐点。而桥家大食堂在招募运营团队时,就将营养师、厨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占比设置为准入门槛。另外,各个食堂也定期回收老人们的就餐意见,在社区、食堂和老人的共同努力下,食堂餐桌正向“好”而行。
更便捷。社区食堂要“照顾”的是周边区域内的老人,身有残疾、腿脚不便的老人也应被覆盖到。送餐上门,成为不少社区食堂的新服务。比如曹桥街道就为辖区内的失能、残疾、高龄等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全年送餐8.6万份。在各镇街道的送餐行动中,既有专职送餐员,也有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外卖小哥等志愿者。送餐服务彰显出城市的温情善意,也体现出社会力量的支持。
三
尽管社区食堂的呼声很高,我市在探索老年食堂、送餐上门、搭伙互助等服务形式上,也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做法。但也应看到,在公益性的前提下,社区食堂要长久地办下去,还面临着一些挑战。资金来源、运营成本高、客流不稳定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补贴,但要长久运转,关键还是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合作共赢”值得一试。通过整合、挖掘社区资源,甚至是与社会单位食堂、餐饮店共建共享“搭伙”,降低运营方成本,以此更多地向老年人让利,这显然是一种有益尝试。东方社区的初心食堂就是搭乘社区打造未来社区的“东风”,借助社区内置场地,建起了食堂,这种模式,既降低了经营成本,也能够确保食堂品质。
“拓宽市场”是条出路。现在一些社区食堂积极“开源”、创新机制,服务对象不局限于老年人,也包括社区其他居民甚至社会客流,通过规模经营和差别化定价,较好平衡了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共享”的理念增强自身运营功能。“社区食堂从名称上,就定义在‘社区’,欢迎社区内的所有居民都来就餐,而非单一服务老年群体。”市民政局副局长陆晓燕表示,只有更多居民认可社区食堂,老年助餐服务才能走得更长远。
“持续监管”不可忽视。社区食堂建好以后,要长期用好,离不开监督和引导。在制定扶持政策之初,就应将监管指挥棒牢牢握在手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形式多样的监督方式,助力社区食堂用得好用得久。”陆晓燕说,如在给予租金减免、装修补贴等政策时,配套出台对服务人次、餐品质量、群众满意度等考核机制,鼓励经营方优化服务,以奖代补给予支持。同时,还指导村社区等做好“店小二”,多方发力,把一家的事情变成大家的事,多措并举破解社区食堂运营难题之法。
一日三餐,四季烟火。社区食堂正在为社区养老服务做加法。在探索发展的路上,也期待更多的创新做法,助力老年食堂的炉火更旺,社区养老服务的措施更实,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