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张宇青
通讯员 范依蔚
本报讯 “以前扔个垃圾,得用手去翻那些大垃圾桶的盖子,特别是手里还拿着课本或篮球的时候,挺不方便的。”昨天上午10时,记者来到市职业中专,正好遇到高二(31)班的张世轩同学手里拿着一个塑料水瓶准备扔掉。只见他一走近垃圾桶,门板便自动感应打开,卫生又便捷。这种智能感应系统的应用,是我市非居民区生活垃圾集置点改造的具体措施之一。
去年,我市连续第三年荣获嘉兴市生活垃圾分类考核优秀县,非居民区生活垃圾集置点的提升改造等创新实践更是走在了嘉兴前列。“之前我市公共机构、重点公共场所、企业等非居民区生活垃圾集置点分类设施普遍存在标准偏低、垃圾桶裸露、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市垃圾分类办常务副主任、市综合执法局副局长王跃平说,针对这些问题,我市专门制订了《平湖市公共机构、重点公共场所、企业等非居民区生活垃圾集置点提升改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这次提升改造专项行动遵循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王跃平说,根据各场所的特点,将集置点分为仅具垃圾桶归集功能、兼具投放归集功能以及垃圾产生量少的投放点三类,每一类都根据实际需求制定了相应提升改造标准,确保改造工作既符合实际需求,又能够高效推进。市职业中专的自动感应垃圾箱房属于兼具投放归集功能的类型。“我们根据方案上所规定的‘不见桶’标准,为垃圾桶建造了专门的厢房,由于学校学生较多,我们也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增设了自动感应系统。”市职业中专教务处主任陈欣华说。
分门别类的改造方式让生活垃圾集置点改造工作有序推进。市体育馆垃圾厢房与体育运动宣传合二为一、嘉兴市交通学校融房于景……截至目前,全市318家非居民区单位已完成生活垃圾集置点密闭化改造,其中公共机构153家、公共场所91家,企业74家。
“生活垃圾集置点提升改造专项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深化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营造更加清洁、卫生、绿色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王跃平说,通过改造和升级垃圾厢房,让其更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提高大家的垃圾分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