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4版:平湖自然资源和规划

无惧风浪奋扬帆 勇立潮头护海湾

——杭州湾海上综合观测平台建设纪实

■记者 汤智娟 纪晓岚 通讯员 时 逸

海蓝色的外形,红白相间的条纹,醒目多彩的旗帜……俯瞰杭州湾中部海域,一座崭新的海洋观测平台矗立在此,守望着翻腾不息的海洋,守护着进进出出的船只,也守候着一方百姓的安澜无虞。这座平台,正是今年1月刚建成的浙北第一座、浙江第二座开阔海面海洋综合观测平台——杭州湾海上综合观测平台。

海上起高台,绝殊不易也。“建设杭州湾海上综合观测平台,对于填补平湖市海域离岸观测资料的空白,完善浙江省海洋灾害综合观测网,实现主要海洋灾害观测的全覆盖具有重要作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执法局局长褚杰说。深谙杭州湾海上综合观测平台的重要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本着为人民担当、为事业尽责的初心与使命,千方百计抓谋划、全力以赴促建设、尽心竭力优服务,创新攻坚、善作善为,为平台的最终建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重谋划 解难点

提速建设夯“基石”

位于浙能嘉兴风电1号海上风场工程北侧区域的杭州湾海上综合观测平台,眼下已进入试运行阶段,海上各项监测数据反馈精准良好。从“一张白纸”到“平台屹立”,观测平台的建设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规划先行”密不可分。

缘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选择将平台建设在全省重要河口湾区的杭州湾中部?原来,杭州湾作为全国受潮汐影响最大的河口之一,潮差平均有6米,站点基本都沿岸建设,一直以来缺少远海的海洋水文气象等数据记录。海上观测平台的建立不仅能有效促进海洋防灾减灾,保障嘉兴港进港航道安全,同时也可以为杭州湾水域生态监测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支持。

然而观测平台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要想在风高浪急的海域牢牢扎根,打好观测平台“地基”是关键一环。“起初我们根据以往在近岸建设观测站的经验,设计采用水泥桩作为观测平台的预制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洋管理科(市海洋海岛资源服务中心)科长(主任)齐正旺介绍说,但是由于观测平台所在区域海况较差,以水泥桩作为预制桩无论是承载力还是工程寿命都并不理想。“基于这一实际,我们组织设计单位和行业专家又专门赴建设海域进行考察,并结合各方意见建议,将水泥预制桩的设计调整为钢管桩,同时计算相关承受力,提高观测平台稳定性和安全性,进一步延长平台寿命。”齐正旺说。在调整预制桩的同时,设计还采取“牺牲阳极”的保护方法,在每根钢管桩底部安装铝锭,以保证预制桩的抗腐蚀寿命。结合工程实际,该局还提前指导施工方开展钢管预制工作,为后续建设赢得宝贵时间。

海上打桩筑基,不光要善谋长远,还要牢固根本。除了设计上的大幅调整,观测平台的安装建设同样充满了挑战。以“牺牲阳极”安装为例,观测平台一共建有9根钢管桩,每根钢管桩需要安装上2块共计160公斤重的铝锭,且均需人工潜入水下完成焊接,不仅作业条件苛刻、技术难度大,而且危险性更高。如何在海水包围下安全高效地完成“牺牲阳极”的安装?对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前谋划部署,一方面要求施工方在小潮汛、平潮期等水流较小时段安装,尽可能减少潮汐变化等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集合施工方所有力量,全力配合水下作业,切实做好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应对。此外,积极指导施工方因地制宜焊制“吊笼”,施工人员可乘坐“吊笼”深入水下进行作业,有效避免水流变化对人员安全和施工作业的影响,为最终“牺牲阳极”的安装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单是“牺牲阳极”的安装难度系数相当高,承担着海上“观测重任”的井筒(潮位井、温盐井、生态井)可谓整座观测平台建设的“硬骨头”。“这些井筒中大的直径达到1.2米,重有18吨,小的直径也有1米,重达10吨,依靠吊机一次性根本无法吊起。”齐正旺回忆道,由于后续井筒内还需安装感应设备仪器,吊装时必须保证筒内无任何杂物掉落,才能最终保证海上监测数据的精准性。

为了啃下井筒安装这块“硬骨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多次组织协调宁波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相关技术人员奔赴现场展开实地调研,并为施工单位提供相关指导和技术参数,最终确定以切割、卡位方式将井筒分作两段进行吊装,并辅以钢筋打洞和混凝土浇筑形式固定,确保井筒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压实施工方主体责任的同时,吊装期间我们严格实行‘一线工作法’,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推动安装建设顺利进行。”齐正旺说。

强服务 通堵点

多方协调筑“高台”

偌大的工程,所面临的不光是一个又一个硬件设施建设难题,还有一系列“隐藏关隘”需要逐一攻破。施工安全如何保障?海上避风增加作业船只成本怎么办?建材运输难怎么解决?……“每一个问题都事关观测平台的建设进程,等不起、慢不得。”凭着一股“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志与决心,自然资源和规划铁军始终保持冲锋姿态奔走在解决问题一线,在一次次专程协商中推动平台建设顺利开展。

保障施工安全便是一道绕不开的难题。由于杭州湾受潮汐影响,潮差大、流速快,对于平台预制桩的安装建设有着较大的安全威胁,这也给安全防护工作带来了考验。为此,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专门赴宁波海事局进行协商,以高标准、严要求开展防护措施整改,并出具相应整改报告,同时还就该平台的重要性进行了说明,最终获得了海事局的批准。根据实际情况,观测平台建设期间除了安装警示灯以及配备完善救生衣、安全绳等急救设施设备之外,该局还与海上风电企业进行协商沟通,借助施工区域附近风电监控开展24小时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施工期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不单从安全防护层面提供保障,还在施工成本、建材运输等方面想我们所想、急我们所急,帮助解决相关难题,让我们能够更加安心地投入高质量平台建设之中。”回顾建设之路,浙江省围海建设集团舟山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杭州湾海上综合观测平台施工方负责人王巧强言语中依然充满了感激与欣慰。原来,在观测平台建设过程中,施工方在平台附近安排停靠了2艘作业船只(交通船、起重船),用以人员和材料进出。然而,根据相关要求,作业船只在海上风力达到6级时就需要返回锚地避风,而从施工区域返回锚地至少需要2-3小时,再加上6级风力在海上发生频率较高,这就意味着作业船只需要经常往返锚地,如此一来不仅会增加企业成本,对于建设工期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这既事关观测平台建设,同时也考验着我们的服务能力。”齐正旺表示。为排除施工单位后顾之忧,加速推动观测平台建设进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领导多次带队专程前往嘉兴海事局和宁波海事局,就锚地避风事宜展开协商。经协商确定,海上风力预报在7级以内时,作业船只可根据实际风力“原地待命”,无需返回锚地;当风力预报达到8级时,则必须返回锚地避风。通过人性化的调整,有效化解了施工方“两头抛锚”的窘境。

在破解锚地避风问题的同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还着眼于平湖建材运输码头少的实际,与嘉兴海事局进行沟通协商,提前利用独山港区B区在建的21、22泊位以及25、26泊位作为企业临时建材码头,避免了分批、多次运输建材,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一次次高效的协商和服务成果,不仅让施工单位服下了“定心丸”,加快了观测平台的建设进度,也在无形之中擦亮了“平妈妈”营商环境品牌。

优程序 抓要点

悉心保障护“海湾”

随着一道道“关隘”的有力攻破,今年1月杭州湾海上综合观测平台终于迎来了主体结构的竣工。只是,这并不意味着观测站立即就能执行“观测”任务,还需最为紧要的一道程序,那就是观测设备的安装。据介绍,杭州湾海上综合观测平台采用最新一代海洋水文气象观测系统,相关观测仪器由自然资源部宁波海洋中心负责安装和运维,用于测量潮汐、海水温盐、能见度、气温、气压、湿度、降水等参数,能够为应急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系统监测、海洋开发利用等提供科学规范的数据支持。

从今年3月上旬开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便统筹部署推进观测平台观测仪器系统安装工作。考虑到平台离岸远,出行交通成本高,再加上海上潮差大、海流急,为了尽可能提高安装效率,保障人员安全,该局充分做足“准备功课”,为后续设备安装工作保驾护航:邀请浙江水利河口研究院、宁波海洋中心专家实地踏勘,确定设备安装位置;提早组织设备安装人员开展海上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安装人员安全意识;提前联系船只租赁公司,为设备安装提供交通便利;完善电力、通讯保障,确保设备运行安全通畅……一系列“前置作业”的完成,不仅优化了设备安装环节的程序,也大大降低了设备安装期间的安全风险。

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倾力推动下,设备安装人员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并根据实际,因地制宜进行仪器安装,确保数据顺利回传岸基接收平台,安装时间也从原先预期的3天提前至1天半全部完成。为了保证各项设备安全高效运行,该局还积极指导观测平台施工方做好各项辅助设施的安装。根据要求,观测站专门配置了水密门,涂上了警戒色,并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利用太阳能发电为各项仪器运行提供电能,目前每天可发电5-6千瓦时,可充分满足平台内仪器、监控等用电需求。

眼下,杭州湾海上综合观测平台观测仪器系统已顺利启用。“当前各项监测数据传送顺畅,数据曲线符合运行要求,待试运行合格后,将正式纳入国家海洋观测体系网运行。”宁波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筑一域防线,护一方“海湾”。如今,杭州湾海上综合观测平台就像一根“定海神针”,牢牢扎根在杭州湾海域,以其“智慧之眼”昼夜不歇地观测着海洋,为平湖乃至全省海洋安全筑起了一张“预警网”。“接下来,我们将与宁波海洋中心保持定期联系,以充分掌握观测平台运行情况,确保对海洋灾害及时预警、快速响应、有效应对。”齐正旺告诉记者,特别是针对风暴潮、台风等特殊气象灾害做好24小时实时监测,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24-04-16 ——杭州湾海上综合观测平台建设纪实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46292.html 1 3 无惧风浪奋扬帆 勇立潮头护海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