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陶佳敏
通 讯 员 李凤超
【乡村新意】山塘桥下水东流,钹子声声岁月长。
【现场拾趣】广陈镇山塘老街,一眼望去巷子不长,南北通道,七八百米而已,走在磨得发亮的青石板上,耳边传来“咚咚锵,咚咚锵”的钹子书声,吴侬软语,婉转悦耳,直击人心。
钹子书是平湖人的一抹乡愁。自明代万历年间产生,至今已历四百多年,旧称“说因果”,一开始主要在茶室演出,受众以农民为主。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传入广陈后,这种独特的民间说唱艺术便逐渐在广陈生根发芽,颇受群众欢迎。1958年,该曲艺形式被正式定名为平湖钹子书,并列为浙江省地方曲种,2008年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传承好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2017年,山塘村建成了钹子书馆,每月开展一次专场演出。
“丰收在望喜盈门,村民个个笑盈盈……”如今,山塘老街的钹子书馆内总是传出阵阵钹子书声,引得游客和附近村民纷纷来到书场,品茶、听钹子书,享受难得的惬意时光。身穿各色旗袍的说书艺人正是来自周边的普通居民,他们自演自赏,或坐唱、或站唱、或表演。万变不离其宗,边敲打钹子,边说唱。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唱腔婉转流畅,乡音绕耳声情并茂,独具江南水乡韵味。
“一钹一签”听岁月,钹子声声润人心。这样的热闹场景还在于钹子书与村民的“双向奔赴”。2005年,山塘村汇聚起了各村不同年龄段的文艺爱好者组成群众性文艺团队,成立了“三友”钹子书艺术团,《唱唱山塘美丽乡村》《十谢共产党》《庭院美》等一曲曲优美的钹子书在民间广为流传。“我们将继续用钹子书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吸引更多的钹子书爱好者加入队伍,传承这一国家级非遗文化。”平湖钹子书第九代非遗传承人徐全妹说。
文化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广陈中心小学就成立了钹子书兴趣班,经常性作为代表,外出进行文化交流,在上海、江苏、温州等地唱响了平湖钹子书。“在钹子书表演中,我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也更加了解了山塘村文化。”广陈中心小学钹子书兴趣班三年级学生姚佳苗说。
【村民点赞】山塘村村民顾永芳:钹子书是我们村传统文化的记忆符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婉转流传,希望以后钹子书声能够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