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农村天地,大有作为。在新仓,新型智能化设备正在田地里实时监控土壤湿度和气候条件,新仓镇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按照全程机械化生产要求,配置了农机装备、北斗监测系统等,集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数字农业、烘干、仓储保鲜等功能于一体,年综合服务能力可达20万亩次。而在另一边的独山港,通过与农业科技全球化企业先正达集团的携手合作,将建设长三角规模最大、全国功能最全的旗舰型总部和展示中心,构建成熟的产业全链条,为平湖农业更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多动能。
【盘点】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下,“农业硅谷”的新质生产力不容小觑。去年3月,平湖数字农业科技园区成功通过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验收。园区落户于我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广陈镇)。置身农开区,长三角最大的优质草莓种源研发中心、荷兰福纳瑞园艺种源中心等现代农业新技术让人目不暇接……科技与机械这对强农“双引擎”的持续发力,正为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
这一年,“浙北粮仓”平湖样板的底气更足了。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3.2万亩、总产量19.26万吨。在全省率先成立集种业、农资、收储、粮农为一体的稻米产业农合联,建设乡村振兴稻米产业深度融合集成创新示范项目。“米香”振兴五年行动持续推进,星科粮食全产业链项目基本建成,与上海联合开展“商业订单+商业保险”,签订“金平湖”品牌大米订单面积1.5万亩。
这一年,农业基础的步伐更稳了。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三年行动,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47万亩。深化农业“双强”,完成省级农田数字化管理试点县建设,获评省级设施果蔬产业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嘉兴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4家。
这一年,产业发展的质效更高了。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迭代升级“广陈模式”,实施农开区新一轮三年建设行动,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推进农业招大育强,实施产业链招商“周六招商日”活动,成功举办第七届农洽会,签约农业项目30个,总投资32.2亿元,年内项目开工率66.7%,实到资金6.02亿元。
生态更好
创新模式绿色发展
【看点】
随着“生态沟渠+”集成治理的全域推进,稻田退水的生态循环利用正逐步实现,带给了农户可感知的改变。农开区因地制宜,探索建成了“生态拦截沟+小河”型的开放式治理模式及鱼(虾)稻共生型治理模式。钟埭街道的活罗浜灌区通过生态沟净化促使各项污染物指标下降、水质提升。在生态兴农的道路上,平湖以长远目标着力建设高水平的美丽水乡,让群众共享生态福祉。
【盘点】
绿色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平湖先行先试,首创农田退水的“零直排”模式,融合了土地整治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工程等技术手段,从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方面“三管齐下”,对农业排口科学管控,对农田退水拦截降污,开展了一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生态革命”。
在生态兴农的发展道路上,平湖一直着力于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这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效让平湖生态农业的招牌持续擦亮。全市建成生态农业工程面积10.45万亩,经监测,总氮总磷分别下降28.9%、28.8%。“稻田退水零直排模式”获中国农学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二十大案例之一。深化“肥药两制”改革,推进“浙样防”“浙样施”等技术服务应用,化肥农药持续减量,主推配方肥在复合肥市场占比9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3.1%。
守底线,方能促振兴。为确保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平湖守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完成农产品快速检测2.35万批次。压实农业安全生产责任,共出动执法人员2935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主体1951家(艘)次,抽检各类农业投入品155批次、农(畜、水)产品523批次。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和《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任务责任清单》,确保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全域更美
美丽乡村迭代升级
【看点】
林埭镇徐家埭村被誉为“中国棒球第一村”。很难想象这片风景如画的土地,以前曾经是脏乱差的养猪场。近年来,徐家埭村深入践行“两山”理论,以农村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持续深化“千万工程”建设,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特色资源,建成了徐家埭棒球场、大印农场、星火农场等一批绿色生态节点。
优美的环境滋养了一棵棵“梧桐树”的成长,不断吸引“金凤凰”前来栖息。一场场全国赛事来了,一个个旅游团来了,村民们的笑容愈加灿烂了。徐家埭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以“农业+体育+旅游”的“两山”转换新路径。
【盘点】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诗人笔下的美好愿景已经照进了现实。如何让清溪更“清”?平湖多部门联合,持续开展农村环境全域秀美整治,全面开展以房前屋后、建筑垃圾、杆线整治为重点的“三大攻坚”行动,形成“通报+整治+回头看”的闭环管理机制。与此同时,以示范创建为抓手,不断持续巩固“金平湖”和美乡村建设成果,成功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镇1个、未来乡村3个、特色精品村5个、达标村21个,嘉兴市级未来乡村16个;新增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示范村33个、省级星级公厕14座。林埭镇徐家埭村和广陈镇山塘村、泗泾村入选2023年“百村争鸣”十大系列文化艺术村。
当你走进平湖“清溪清心·棒舞龙腾”和美乡村示范片区,会感受到生态宜居、恬静释然的江南水乡田园村居其实与我们近在咫尺。林埭将九彩龙非遗文化与棒球运动产业紧密结合,做强延链、补链、强链文章,立体释放“中国棒球第一村”名片效应,推进乡村农文旅体深度融合,打造共建共享、共富共美的乡村振兴新标杆。
坚持一镇一品,是平湖农文旅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思路。通过专业团队、旅游专家,提炼“一镇一品”旅游品牌,避免乡村景区规划“脸谱化”“雷同化”。充分挖掘8个镇街道不同的农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历史人文等特色资源,打造赛艇小镇、棒球小镇等一批特色农文旅体融合项目,实现错位化、特色化发展。
近年来,平湖的美丽乡村屡屡出圈——“水乡休闲地,美哉金平湖”之旅入选文旅部68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平湖山海几千重”不夜城刷屏各大社交平台,热度持续升高;林埭镇徐家埭村上榜全省金3A级景区村庄;曹桥街道九里亭村至野马村公路获评2023年度全省“十大最美农村路”……农文旅体深度融合全面开花,各类乡村旅游不断涌现,让更多市民和游客感受到平湖乡村的独特魅力。
改革更深
共富共享宜居宜业
【看点】
去年,我市启动实施了新一轮农民住房改善行动,其也是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项目。
钟埭街道大力村的龙口小区安置房一期于去年8月初交付,现在小区里不少住户正张罗着装修。据悉,该小区以商品房的标准进行设施配置,小区内有儿童游乐区、成人健身设施、地上地下两个停车场等,还安装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供居民使用。该小区的建成,为498户农民改善了住房条件。
【盘点】
住有所居、宜居宜业,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平湖将农民住房品质的提升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一系列农民住房改善行动下,让群众“圆梦”宜居。
过去一年,我市实施了新一轮农民住房改善行动,完成28个农村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安置公寓房4766套,完成农民住房改善3061户,其中公寓房安置1407户、新社区集聚1077户,保留点建房577户。“住”得越来越舒适,是农民生活水平改善最直观的体现,深究其原因,还要得益于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是蹚出强村富民之路的重要之举。为此,平湖加快“1+8+N”共富体系建设,启动共富体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7.2亿元,村集体全年实现增收1476.32万元。全市72个行政村中经营性收入在160万元以上的达到85%以上。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对27个村社区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新认定嘉兴市清廉单元建设示范单位1个、平湖市清廉村居示范村15个。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省级试点,出台农业标准地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累计建成农业标准地2万亩。
美丽城镇可圈可点,数字乡村频频出彩。“在数字乡村的建设上,我们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浙农补’入选浙江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优秀案例,‘浙农码’全年用码量达150.28万次。”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自豪地说。此外,平湖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加快智慧农业“百千”工程建设,新增省级数字农业工厂5家。绿迹农业、平湖农开区集聚发展智慧农业获评浙江智慧农业十大模式。全面深化乡村数智服务,钟埭街道钟埭村、林埭镇徐家埭村、广陈镇龙萌村数智生活馆获得首批省级认定,新埭镇旧埭村获评省级农产品电商村。
队伍更强
铁军强基创新攻坚
【看点】
“我们的党员参督员每个星期都会到小组里进行检查和拍照,并对考核优秀的农户发放奖励,这对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独山港镇优胜村党委副书记盛美丽说。
近年来,独山港镇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立起了以党员参督员为主的村庄环境治理队伍,落实“股份+积分”奖励机制,促进村落环境由“一时清”转为“时时洁”,描绘出海港小镇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盘点】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平湖聚焦抓党建、强队伍,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锻造一支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群众认可的乡村振兴“铁军”。
平湖坚决贯彻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全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综合试点县和现代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创建全省首批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7个。深化毗邻党建,成立全国首个跨省域强村共富公司。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123次,参与人数6500余人。
基层有活力,党组织就有力量。在“三农铁军”的努力下,“三治融合”成为美丽城镇的“金名片”。去年我市新增省善治示范村18个、嘉兴市第一批“四治融合”示范村(社区)11个。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增省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2家,开展“礼堂日”活动2150场、惠及群众6.4万人次,“农民读书会”立项嘉兴市地方标准,实现“法律明白人”微网格全覆盖、“共享法庭”农村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