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小英
在我幼年的记忆里,一直记得平湖有一种美食,既是早餐,又是午餐,甚至是晚餐,它就是大饼油条。
每当晨曦初露,街头巷尾便响起了那熟悉的“吱——吱——吱——”,那是炸油条的声音,也是唤醒平湖人一天的晨曲。
那时候,清晨的平湖街头,总有那么一股暖和的气息。不是花香,也不是草绿,而是一股诱人的食物香气,那就是大饼油条的味道。平湖人的大饼油条,就像一首永不褪色的诗,它饱含着历史的沉淀,人间的烟火,还有那份对生活的热爱。
大饼油条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智慧。选用上等面粉,经过一夜的发酵,揉成面团,再经过反复的揉捏和擀制,才能做出松软可口的大饼。大饼的烤制也是一门艺术,火候的掌握、时间的把控,都至关重要,只有经过精心制作,才能呈现出那一口咬下去满口生香的完美口感。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验和技艺的结合,才能让大饼油条呈现出最佳的口感。而那根金黄酥脆的油条则是经过反复拉扯和炸制而成,油条的制作技艺看似简单,实则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那面粉经过一夜的发酵,再经过揉、擀、炸等多道工序,最终成为一根根金黄的油条。
据说,油条是全国性的食物,在北方叫“果子”,到了闽南变成“油炸鬼”,浙江还有“天罗筋”的说法,有趣的是在任何一地都可以叫油条,大家都约定俗成似的心知肚明,并不因此吵地域架。
张爱玲爱吃大饼油条,她笔下的人物也爱吃。《半生缘》里,南京来的“富二代”沈世钧在上海工厂里当工程师,寄宿在朋友家,早上为了不给朋友的家人添麻烦,便在“摊子上吃两只大饼油条”。所以, 大饼油条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视觉的盛宴。大饼的表面金黄诱人、薄厚均匀,散发着淡淡的麦香;油条则像一根根金条,酥脆可口。当大饼与油条相遇,它们相互映衬,相互成就,共同演绎出一场味觉的盛宴。
而平湖人总把一根油条两张大饼称之为“一副”。小孩考试得了一百分,会称之为“一副大饼油条”,乃是象形之意。我儿时大考,也曾经迷信,叫妈妈买了“一副大饼油条”,吃完去考,倒不曾拿一百分。
大饼该配油条,配大饼油条的,永远是豆浆。平湖人管“豆浆”叫“豆腐浆”,分为甜咸两种,甜的加糖,咸的丰富,加酱油、辣油和葱花,还有虾皮、紫菜以及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油条。
在平湖,大饼油条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它见证了平湖的历史变迁,也承载了平湖人的情感记忆。大饼的香脆与油条的酥软交织在一起,让人一尝难忘。它们就像平湖的一对老夫妻,携手走过风风雨雨,为每一个早晨带来了希望和活力。
多少年过去了,大饼油条的香味依然弥漫在平湖的街头巷尾,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它与平湖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无论是喜庆的节日还是平凡的日子,大饼油条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它曾是平湖人生活的缩影。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饼油条的制作技艺也在不断地传承与创新。然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那份熟悉的味道、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始终如一。在平湖的大街小巷中,那一声声“吱——吱——吱——”的炸油条声依旧回荡在耳边,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关于大饼油条的前尘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