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城市·笔记

自行车的“避风港”

■张会会

十五岁那年,父亲给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自行车,二十六寸,全身布满朝气蓬勃的绿。第二天,我就骑着它上学去了,风吹起我的头发,也吹起一颗少年的心。

我家门前有条约一公里长的泥路,泥路的尽头是一条石子路,不到三米宽,石子铺得厚薄不均,刚学会骑车的新手,车轮常常被石子绊得东倒西歪,骑上一小段路,手心额头就直冒汗。

天晴的时候,我从家里出来,先骑上一段上下颠簸的泥路,再骑上一段左右摇摆的石子路。日子就这样,在车轱辘里飞快地转起来。

四月的一天,我放学回家,刚刚骑到戴丰浜,天突然就轰隆隆地响起炸雷。不大一会儿,便下起了暴雨,石子路上瞬间就飘起了一层白雾。十几岁的年纪,不知道淋雨了会生病,只顾冒着雨不停地蹬车。突然,咯噔一声,车链子掉了,我赶紧下车,支起自行车,想试着摇动脚踏板,让链条卡到花盘上去,可是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我只好冒着风雨,推着自行车艰难地往家走去。到达石子路与泥路的交叉口时,天都暗了。望着泥浆四溢,湿滑难行的这段泥路,我的眼泪簌簌地往下掉。我想推着自行车回家,但只推了几米,两个车轮里就裹上了厚厚的泥巴,很快车轮就转不动了。我只能停下来,用手把车轮上的泥巴抠下来,无奈地望着家的方向,心急如焚。

虽已是春天,但空气中依旧夹杂着丝丝寒意。正当我在风雨中手足无措之际,一把破旧却坚实的油纸伞出现在头顶。“小姑娘,到我家去躲躲雨吧!” 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奶奶手握一把油纸伞,步履蹒跚但坚定地来到我的身边,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深深的沟壑,却未能磨灭她眼中的善良与热情。“你是北村张家的姑娘吧?”她关切地询问。我流着眼泪,无助地点头。得知我的困境后,老奶奶微笑着提议,让我把住车龙头,她收起雨伞,用双手端起车子的后座,两人合力将自行车抬离泥浆,沿着路边的草丛艰难前行。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成功将自行车推至老奶奶家的大门口。她的家就在离泥路尽头最近的一座砖头平房里。老奶奶一边让我把车停在廊檐下,一边转身进屋拿出一块干燥的毛巾帮我擦头发上的雨水。

这时,一位中等个儿的老爷爷从屋里走出来,也是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他的笑容温暖而亲切,仿佛岁月在他身上并未留下太多的沧桑痕迹。他一边笑呵呵地招呼我进屋去坐坐,一边弯下腰查看我的自行车。只见他捡起地上的一根小木棍用力捅掉车轮上的泥巴。然后,从屋里拿出一个破旧的工具箱,熟练地从箱子里取出一把螺丝刀,三两下就把车链前面的圆形外罩和后面的小罩子都取了下来,接着把后面掉下来的链条架在飞轮上,再用螺丝刀把前面的链条挑起来,架在飞盘上,另一只手轻轻摇动脚踏板,一会儿功夫,链条就神奇地卡在花盘上了。

老爷爷拍了拍手上的油污,微笑着说:“小姑娘,记住,生活就像这链条,偶尔会掉,但只要我们愿意去修整,就一定能继续前行。”我擦干脸上的泪痕,大口喝着热腾腾的姜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那晚,我撑着那把破旧却坚实的油纸伞走在回家的路上,内心如此光明。就如我转身望见那隐藏在泥路尽头的小屋子透出来的那束光一样,那么小,却那么亮。

从那以后,每次雨天,老人的小屋便成了我暂时安放自行车的“避风港”,而两位老人也逐渐成为我生活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我们的友情,就在这一辆自行车、一段泥泞小路以及无数个雨夜的关怀中悄然生根发芽,滋养出一段深沉而动人的乡情。尽管这只是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是这点滴温情,构筑起了人间最美好的画卷。

2024-03-05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34702.html 1 3 自行车的“避风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