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小朋友们,刚刚的高跷活动好玩吗?”近日,记者来到新埭镇中心幼儿园虹桥园区时,小三班的孩子们正在分享游戏后的体验,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聊得火热。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看到眼前随处可见的绘画作品、富有童趣的教室布置等细节,能感受到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成长的快乐。这个新建的园区,自投入使用后就饱受家长好评,这也是我市作为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的创建成果。
如何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作为在创建中实现“凤凰涅槃”的典型,新埭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李亚萍深有感触,在她看来,园区的硬件与软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硬件提升,“扩容”是关键词。“近年来,幼儿园入学人数激增,原有的园所学位渐渐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入学需求。再加上原校区建于2002年,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教学条件亟须提升。”李亚萍说,于是借着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的东风,新埭镇中心幼儿园虹桥园区成为我市多个投入建设的园所之一,并于2020年正式开园。如今,这个占地12000多平方米的幼儿园不仅提供了近400个学位,还是孩子们的“乐园天地”。在美工坊,孩子们使用多种不同材料展现他们的“奇思妙想”;在生活馆,孩子们亲自制作一个个美味的点心,享受动手的乐趣;在户外游乐区,孩子们还能体验攀岩、投篮、玩沙等多样的体育活动。
入“好园”,除了硬件设施之外,师资队伍也是核心所在。从一开始单一的教研活动,到如今的理念共享、师资互派、特色共享等内容全覆盖,这几年,城乡教共体的方式不仅充分发挥一级园辐射作用,还推进了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我们会将教师按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新教师分类,每学年安排老师到相关园所进行跟岗学习,同时还有相关园所老师来我园进行指导,大大提升了我们的教学质量。”李亚萍说,依托城乡教共体,他们还积极推进课程特色化建设。
《地球村——好大好大的地球》《我的家乡》《合家欢——亲亲好妈妈》……在每个班级门口,都张贴着该班的一周主题活动,内容覆盖语言、社会、艺术等方面。“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创新,孩子逐渐成为课堂的主角,如何让个性化课程更有趣、更生动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李亚萍说。他们不仅充分利用种植园地、野米饭灶台等园内现有的资源,还将新埭镇的特色资源与课程相链接,生发出系列课程。比如在春季时,有认识蚕豆、小番茄等特色课程;在夏季时,有走进水稻、菱塘、太平桥等实践课程。
春光为序,逐梦而行。新埭镇中心幼儿园虹桥园区的“变形记”是我市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的一个缩影。创建中,一系列切实的行动让我市保教队伍水平更高,学前教育资源布局更优化,也让我市“以市为主,镇街道参与”的学前教育管理体系更完善。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幼儿园30所(54个园区),其中,省一级幼儿园15所,二级幼儿园28所,三级幼儿园11所,真正实现了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园”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