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徐玉霞
通讯员 李 燕
本报讯 新增各类文化设施187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新增756平方米,新增各类文化市场主体1950个,新增公共文化资金18.5亿元……一个个数据串联起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也彰显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去年年底,全省11个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通过名单公示,我市成功上榜。说到文化获得感,平湖博物馆是平湖人不得不点赞的文化场所。作为全省投资规模最大的县级博物馆,平湖博物馆共拥有陶器、石器、瓷器、书法、绘画等17个类别近14000件文物,珍贵文物达到了1949件。自2022年开馆以来,广受欢迎,已接待游客18余万人次。
“大而全”的文化地标固然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小而精”的基层文化阵地也有丰富内涵。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镇街道文体中心全覆盖,已建成镇街道文体中心4个,另有在建的镇街道文体中心2个。在广陈文体中心,集合了图书馆、室内体育运动场、声乐排练厅、多功能活动室等多个功能区。其中,图书馆为上下贯通的两层空间,沿墙设置多个书架和休憩座位。三万余册书籍分类罗列,并与全市图书馆、智慧书房实现通借通还,为当地群众享受丰富便利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极大助力。
城市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也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去年,我市不仅启动了总投资近72亿元的明湖科创文化园项目,还启动了李叔同纪念馆展陈提升、吴一峰艺术馆新馆展陈等项目。项目完成后,将切实发挥基础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公共文化助力精神共富上实现先行示范,是我市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平湖,能在茶余饭后欣赏到家门口的视觉盛宴,能在不同文艺活动中品味文化的魅力所在,更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化。
“手再抬高一点,注意保持身体平衡。”“跟着音乐的节奏走,不要抢拍。”……在金平果艺术团,诸如这样的场景已不计其数。作为首个长三角毗邻地区业余文艺团队,金平果艺术团积极推进与上海的全要素接轨,在文化基础设施上实现互联互通,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实现共建共享。“我们可以直接享受两地文化资源。”金平果艺术团团长王晴丽说,他们可以在毗邻工作室、文艺者之家等地进行培训、交流等活动。
从一个乡镇拓展到浙沪两地资源,金平果艺术团不仅助力独山港镇“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更实现了浙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自团队成立以来,排演的舞蹈《海岸花开》、情景剧《红色转角湾》、小品《追星族》等得到群众广泛赞誉。去年,团队共开展文艺演出24场、展览15场,观众30000余人次走进文艺者之家享受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