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测评,2022年生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满意度测评结果为满意!”
“关于平湖市2022年生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决议,全票通过!”
现场,顿时掌声雷动……
这一振奋人心的一幕出现在2023年平湖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这是平湖首次在人代会上对生态环境报告开展满意度测评并作出决议,在全省率先走出了创新一步。
自2017年起,平湖人大每年通过常委会会议对市政府上年度生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议和满意度测评。2019年,从常委会讨论审议上升为人民代表大会书面审议。2023年,生态环境监督再次升级,正式迈向生态文明建设监督。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监督作为各级人大和人大代表履职的重要内容,常态化听取民情民意,及时关注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推动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2023年8月,《平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生态环境报告制度的实施办法》正式实施,在全市上下凝聚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监督的整体合力。
“这里的水味道很重,怎么回事?”2023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视察全市污水管网建设与运维情况,常委会委员和代表们走近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的水岸边时,纷纷“捏住了鼻子”。
一场视察,让雨污分离不彻底、污水未能全量入网、污水管网建而未管等问题浮出水面。
“对老城区、早年建设管网等区域,要全面排查‘跑冒滴漏’、断裂错接、淤塞错位等情况,并尽快安排改造提升。”“要理顺体制机制,明确责任单位,加强建设投资与运维经费。”一份有力的《工作建议》第一时间交办至市政府。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人大开启了紧锣密鼓的“硬核”监督:列为市人大主题教育典型案例重点督办,常委会分管领导常态督查,相关工委定期调研……没过多久,南河头区块“污水零直排区”提质增效工程就“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