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还有很多人对“选调生”不甚了解,选调生是一个群体的统称,他们是各省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择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重点培养的群体。
“清华大学研究生”“学生会主席”“数学天才”“学霸”……在来村里之前,他们是同龄人眼中的“天才”,父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然而到了村里,他们都成了最普通的小张小王小李,每天面对的,或许是帮村里大爷找走丢的小狗,又或许是调解大妈之间的拌嘴。到底是什么让他们选择走上这条路?
“受家人影响,我也想成为为人民服务队伍中的一员。”“我想去最基层学习,看看大的方针政策在基层如何落实。”“我希望能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谈起初衷,选调生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理想抱负”,他们就像初生牛犊一般,带着一股冲劲,对于未知的前路没有任何畏惧。
“以前,我外婆家是河南省的贫困县之一,条件比较艰苦,童年的一幕幕,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所以我还想回到农村,慢慢学,慢慢成长,和农村一起越来越好。”选调生曹怡欣说。曹怡欣目前在广陈镇山塘村挂职锻炼,小时候和外婆一起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让她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向往。她既好奇又兴奋,不仅想来东部地区探寻农村繁荣的秘密,更想学习一番真本领。
在来到山塘村之前,曹怡欣从未担忧过自己会有任何不适应,因为小时候的那段日子,让她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强大,无论面对什么情况,她都可以做到“既来之,则安之”。然而理想总是丰满的,来到山塘村的第一天,现实就给她来了一个下马威,语言成为了摆在她面前的一个大难题。“这里的方言太难懂了,村里的大爷大妈大部分都不太会说普通话,我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们交流。”曹怡欣说,这让她感到有些迷茫,幻想中自己大展身手的样子和如今手足无措的样子截然相反。
但是很快,她就调整好了心态,抱着“多听听总能学会”的想法,她开始了快速学习,她的学习方法也很接地气,那就是跟着村干部去调解村民之间的矛盾,通过他们的语气和神态来判断他们到底在表达什么。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仅限于当事人心平气和并且慢语速的状态下,一旦开启“唇枪舌战”模式,她又会一头雾水。
尽管现实情况带给她很大的冲击,但同时她也感受到了温暖。每次村里的班子开会时,村书记都会强调,让大家照顾一下选调生,尽量用普通话交流;村民们也会用生疏的普通话努力和她交流;村里的工作人员还会主动教她学习方言,并在她有需要时帮助翻译。
这些小小的善意,让这个初来乍到的小姑娘感到安心,也让她更加坚定自己想要为村里做些什么的决心。如今,语言关已经不再是她的难题,她用了半年时间成功解决了这个困扰。“我已经大概能听懂了,简单的也可以说上一两句。”曹怡欣高兴地说。
不仅仅是她,其他选调生们也都面临着语言不通、饮食习惯不同、水土不服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在初心面前都显得特别渺小,不足以成为他们前进的阻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慢慢改变并逐渐适应,在摸爬滚打中积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