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报本塔和报本寺的变迁

■ 黄 艳

在平湖,现存最出名的地标建筑就是报本塔了,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塔是当初前人为了改善平湖的风水而建的。在古代,人们比较讲究风水,但任何地方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于是便通过很多人工方法来改变风水。从明代中期起,社会上掀起了一股造风水来兴科举的热潮。平湖向来是崇文重教的,自然更加把风水和科举联系起来,于是大家便想到了建文峰塔。

不过,报本塔应该并不是平湖最早的文峰塔。从历史记载来看,平湖更早的时候就在东湖一带建过文峰塔了。南宋末年,当湖人氏鲁应龙写了一部志怪小说集《闲窗括异志》,主要记述嘉兴府地区的各种民间传说和怪异故事,其中包含了当湖周边的各种自然人文景观及嘉兴、海盐、华亭诸县的地方民间信仰。

《闲窗括异志》里说:“湖心有地一方,立塔以按风水,人呼之曰‘按山’。湖水弥滂,时盗多窜伏于此。由是守庵者不敢居,遂成荒芜……”“光严庵正议之茔濒湖占胜,为一方冠,东南皆湖,远峰列如笔架,一塔屹于波心。”。从鲁应龙的记载中可以知道,至少在南宋末年的时候,现在的“案山”还是“按山”,而之所以叫“按山”,那就确实和风水有关。因为这是当年鲁宗道用建完四皋园后挖出的土堆出来的人工土山,为了弥补风水的不足,土山上面按照堪舆家的建议建了一座塔来按风水,这座土山也就顺理成章被称为“按山”,而所建的文峰塔也恰好和远处乍浦诸山形成了绝佳的风水。当湖一碧如洗,湖中文峰塔直立如笔,远处乍浦九山则排列如笔架。这样的风水被认为最旺科举,所以当年的鲁氏家族也的确科宦兴盛,鲁应龙也说“登名仕版者世有其人,视他族为最盛”。鲁氏家族到了南宋末年时,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兴盛。所以,鲁应龙尤其怀念家族曾有的辉煌,他认为是山湖形胜带来的好运。

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到了明朝的时候,文峰塔早已经废了,当年的“按山”,也因为形如几案而被相传成为了“案山”。

想来,也许是当年案山上的文峰塔废了以后,大家觉得特别可惜,于是,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曾任刑部主事的陆杲发起,进士冯汝弼、赵伊等协助,决定在鹦鹉洲(即沙盆圩)上建塔。

建塔也并不顺利,施工一年多后,已建成的部分突然坍塌,原因是圩底低湿,基础不牢固。于是重新再建,在基础部分砌石10层,并且完全用砖石、灰瓦,不掺杂任何易朽的东西。嘉靖四十五年(1566)九月,塔终于建成。这座塔共有7层,高19丈有奇(约63米),每层四周绕以华檐翘角,角上悬铃,微风过处,声闻数里。为了宣扬“为人处世不应忘本,而应有所报答”的思想,陆杲将这座塔命名为“报本塔”。

报本塔建成后,陆杲他们又建了报本塔院,他用自己先外祖王承槐墓田中埋有的5块巨大的太湖石为主体,配上其婿赵元叙舅父园内久堕水中的巨石制作底座,一起垒置于寺门前,构成五老峰。这5块太湖石,有像观音和善才童子的,有像驺虞的,有像狮子和灵芝的,引来无数游人流连。之后,侍郎陆长庚又出资铸造紫铜佛7尊,大钟、大磬各一座,并增建后楼7间。

不过,这座明代报本塔矗立不足百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报本塔倒塌,寺院建筑连带受损。第二年,诸生林乔倡议重建,并捐银500两。孝廉冯洪业捐银200两。十二月开始动工,购买了松木3.6万余斤,在原来基础较短和稀疏的桩木中,又加桩2300多根。顺治十八年(1661)四月填石,除原有条石外,又加用大柱110余根,又筑围墙1000多丈。旧塔基的六角改为八方,每方广1.4丈,周围共11.2丈。从桩到面,铺石11层,高1丈。到年底,基础部分竣工。

康熙元年(1662)四月,由新安塔师洪鸣歧下砖,开始建砖砌塔身,但历久未竣。

康熙二十五年(1686),由富有筑路经验的陆葇主持建造报本塔。陆葇认为,报本塔所在的鹦鹉洲“洲狭百亩而塔高七重,狭则力薄,怯于载重,高则势孤,艰于持危”,所以将塔由7层改为5层,施工得以顺利进行。在塔顶安置巨大沉重的铁塔刹难度很大,但经过陆葇精心筹划,仅用5个多月就“顶成尖合”。

康熙二十七年(1688),历经29年,重建的报本塔终于竣工。塔高49米多,平面为八角形,底层直径8.8米,北壁嵌碑,上面刻有《纪筑基本末》全文。入塔为螺旋形石梯,梯尽即为二层,空间高大,顶呈穹窿形,四面有短石阶和穹形门通外面围廊。围廊为木质,有栏杆,人可绕塔周行。围廊之下为翘角悬铃的飞檐。二层仍有螺旋形石梯通三层,如此拾级而登可直上五层,五层中间有一巨大木柱透过塔顶,铁塔刹即附于其上。登上高层,凭栏眺望,乍浦九峰一抹淡秀的山巅横展在天的尽头;脚下,东湖中舟楫往来,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以后,又经过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三十四年(1769)、道光二十三年(1843)及咸丰十年(1860)后的几次修葺,历经300多年,报本塔巍然犹存。塔影钟声,也成为东湖名胜之一。

和历经沧桑的报本塔一样,报本塔院也是几经修建。

顺治年间,陆氏家族的陆辅臣将自家的鹿苑捐给塔院,诸生陆大勋、陆奇勋则将自家书斋捐作禅室。

咸丰十年(1860),寺院大部毁于兵燹。

光绪年间,庆良法师驻锡报本禅寺中,发愿修寺。他广结善缘,发动富者捐资,贫者出力,鸠工庀材,苦心经营十几年,重修山门一座,大殿五楹,两庑各建屋数十椽。

庆良法师逝世后,继任方丈是其徒弟秉空。秉空承师遗志,重建方丈五楹,又拓建东西精舍,藏经室、讲道庐、膳房和围墙。因秉空法师信佛甚笃,曾手书一联,“卓尔一身无挂碍,秉彝空色好参禅”,悬于方丈室。光绪末年的报本塔院焕然一新,规制宏大,占地50余亩。

秉空圆寂后,由檀越主延请外来僧月松为长老,不料月松不守清规,擅自将庙产盗卖。事情被平湖当地士绅了解后,联名上诉到县,并将月松驱逐。

后来,大家公举可禅法师继任方丈,缔臣长老为辅。民国时,有人回忆起去报本寺参拜见到两位大师,可禅诚默,缔臣和蔼,一见即知为戒行甚深的高僧。缔臣为人精明干练,竭力整治凋零的报本塔院,如添建新屋,重新佛像及筑造石路等,惨淡经营,竭力使其恢复原貌。但此时的报本塔塔身已朝东北方向倾斜了七十多厘米,彩绘剥落,栏杆朽腐,塔内的壁上题满了纵横纷乱的游人诗词手迹。对于古塔,方丈他们虽然也有重修的决心,奈何以当时的条件,实在是力不从心。

鼎盛时期的报本禅寺,佛地庄严,僧房栉比,有僧众数百人,寺中戒律精严,时有居士高僧谈经说法。当然,香火也是极旺,缙绅、富户多在塔院举办佛事。同时,塔院也是游览胜地,风景幽美,远望塔景,飞檐玲珑,每当春秋之季,游人如织。当时的平湖城,只要你沿城脚向南行,过了虹桥就已经完全是乡村风景了。约行半里,黄墙一带已在眼前。山门前矗立着五老峰,山门内是天王殿。进入殿内,迎面是袒腹含笑,朝南而坐的弥勒佛,旁有一联,上书:“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不过1949年前,也有人见到的是:“休休如有容,容天下难容真肚量;嘻嘻何所笑,笑人间可笑假心肠。”大约是在不同时期稍作了改动吧。弥勒座后是韦驮,手持一杵,朝北而立。殿的东西两侧是四大金刚,怒目瞋视,高丈余,一尊手持琵琶,一尊拿雨伞,一尊弄蛇,一尊伏虎,寓意为“风调雨顺”。

穿过天王殿往北,是一广庭,中间浮屠五级,高耸庭心,这就是高耸的报本塔。

报本塔的北面是比天王殿更高大的大雄宝殿。这座大雄宝殿规模宏伟,四根巨大的朱红色立柱,可容两人合抱。拾级登殿,正中供设佛祖释迦牟尼,左右两旁是文殊、普贤菩萨,佛像庄严,气象万千。东西两侧有大钟、大鼓置于木架上,铜磬、木鱼等物置于几上。靠壁是十八尊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内香烟缭绕,长明灯昼夜不熄。如来佛背后是出海观音,面向北,手捧瓷瓶,脚踏鳌鱼,传说鳌鱼尾巴一动就会地震。观音身后是巨幅波涛汹涌的大海浮塑,波涛之间塑有小型神佛。

出大殿后门往北,是曲折幽深的禅房僧舍,共约50间,包括方丈室、待客室、藏经室、众僧宿舍等,其中一间内有一尊睡佛。还有一间僧舍常年封闭,当时有一位“坐关和尚”在内修行,据说要坐三年零六个月,足不出户。

从僧舍临窗俯瞰,下面就是放生池,游鱼可数,池北有堤,堤上有树,堤外就是东湖了。

不意白云苍狗,世变沧桑,报本塔和报本塔院的兴盛止于抗战前。

抗战军兴,平湖沦陷后,日本侵略军以“肃清游击队”为由,下令限期拆除报本寺。一邑之名胜古寺,突遭敌寇骚扰,偌大的寺院被平湖一帮汉奸率人全部拆卖殆尽。大雄宝殿化为瓦砾之场,连报本塔也未能幸免,层层剥削,铁索栏杆,飞檐翘角和各层围廊均已拆除净尽,塔身成为脱壳之“孤笋”,矗立于断砖残瓦中,景况凄凉。一日,平湖文人许奇光等偶到这曩昔游览胜地,只见游人绝迹,报本寺所遗留下来的只有一堆瓦砾。瓦砾缝中已长满了没人膝胫的蔓草,五老峰也坍圮倒垂在地上,惟剩一孤塔,在夕阳影中飘飘欲仙。回首前尘,不胜慨叹,他们哀悼:“剥残层塔如孤笋,毁尽丛林剩老峰。”

抗战胜利后,游人虽然可以去报本塔游览,但登上宝塔,外面没了围廊,只能从狭窄的穹形门内向外眺望,视野受很大限制,仅能见下方一角,游兴大减,因此游人很少。而报本禅寺经过兵燹,寺屋尽毁,变成一片瓦砾场,被住持可禅出租给了外来客民,庙地被陆续翻垦,种植毛豆等作物。后来这地又被农业推广所圈入。

解放后,1957年,沙盆圩(后来俗称宝塔圩)上建起了平湖饲料厂,将报本塔围在厂内,并一度将塔作为仓库。1972年,饲料厂转为平湖铸钢厂。自从建厂后,因塔在厂区中,游人不得入内。

1992年,经主管部门批准,在宝塔圩东南角靠近湖边重建报本寺,先建天王殿,当年落成,并开始接待香客。殿东侧建小花园,园东又先后建平屋5间和两层楼房5间,作为食堂、弥勒室和僧众宿舍,四周筑起围墙。1997年,在报本塔以东兴建大雄宝殿,殿基为浆砌块石,五开间,黄色琉璃瓦顶,高大庄严,年底建成,内部大致都参考以前设置。

只是,塔院虽能重建,但昔时古刹那种让人闻之肃然动容的晨钟暮鼓再也不见了……

2023-12-18 ■ 黄 艳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13319.html 1 3 报本塔和报本寺的变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