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徐玉霞
通讯员 徐琳琳
本报讯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新修订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生鲜灯”将自下月起禁用,意味着肉类、果蔬、水产等生鲜类产品将褪下“美颜滤镜”,显示食材最原始的面貌。近日,记者来到农贸市场、街边小店、商超等地,实地了解我市“生鲜灯”退场落实情况。
在市北门农贸市场,记者现场走访发现,不管是鲜肉摊、海鲜摊,还是蔬菜摊,全都换上了明亮的白炽灯,没有一家使用“生鲜灯”。据北门鲜肉店店主赵亚勤介绍,市场早在今年7月就统一更换了灯具,“这个颜色很贴近食物本来的颜色,不会太夸张,以前那个灯罩都是红的,照起来太鲜艳了。”赵亚勤说,真实的货物才能吸引更多人,顾客们也发现白色的灯光更能反映肉本身的颜色,一来二去,回头客也变多了。对此,市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旁的尚品肉店店主谢李忠也深有体会,自从换了白色灯光的灯具后,他的小店也慢慢多了许多“脸熟”的顾客。
看过了农贸市场和街边小店,再去商超瞧瞧。来到今年八月新开业的平湖里,一眼望去,在一楼的菜场区内,安装了一排排的白色LED灯。“我们开业的时候,菜场里安装的就是这个灯。”老大鲜肉店店主曲殿华说,“一开始,顾客们都觉得肉看起来没有以前红润,但是买回去后,发现肉的品质还是不错的。”新鲜的食材再加上四面都是居民小区,来这里购买食材的居民也逐渐多了起来。
探访中,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正在买肉的市民,大家都对取消“生鲜灯”表示支持。市民王建英称,她曾经有过一次吃亏的经历。在“生鲜灯”的照射下,摊位上的肉看起来很新鲜,可买回家后再看,肉却泛着白色。“以前那个灯照起来所有肉都是红的,我们也看不出品质好坏。”王建英说,从此之后,她再买肉就多了一个心眼,将肉拿到摊位旁边再看一看,保险的同时也多了一个步骤,比较麻烦。如今,市场禁止使用“生鲜灯”,她还是很支持的。
其实,“生鲜灯”并不影响食物本身,但是可能影响消费者对真实色泽的感官认知,导致消费者产生错误的判断。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19家农贸市场已完成“生鲜灯”的整治工作。“我们将持续完善监管措施全力保障实现辖区内‘生鲜灯’清零。同时,加强对已更换单位的监管,避免出现偷换、漏换等现象的发生。”市市场监管局市场科科长马慧兰说,如果12月1日后,仍然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他们将责令其进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