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雨欣
本报讯 迎着稻香行驶在独山港镇周圩村的道路上,放眼望去,金黄的稻田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丰收的光芒。秋收接近尾声,穿梭忙碌的秸秆打捆机成了“主角”。刚刚收割完的稻田内,伴随着秸秆打捆机的来回穿梭作业,散落的秸秆瞬间被扎捆成块。一个个“豆腐卷”整齐摆放在农田间,唱响了秋收的另一曲“丰歌”。
“正值秋收,是秸秆收储的高峰期。稻草干了之后,我们的打捆机直接在稻田里收秸秆,再把打好捆的稻草运到收储中心存放,这些都是这几天新收上来的。”平湖市亿家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忠华向记者介绍道。走进独山港镇周圩村秸秆收储中心,只听见机器轰鸣作响,伴随着一捆捆收储回来的秸秆,一部分秸秆在这里展开了“二次变身”。工人正将成捆的秸秆拆散后,投入一个巨型机器,在机器的粉碎下,秸秆被粉碎加工制成了草纤维,分袋打包。“草纤维主要用于山体护坡植生改造等绿化用途,目前平均每天能够产出1000多袋草纤维,一年下来,消耗的秸秆能够达到4000吨。”朱忠华说。剩余的秸秆打包后销售至上海等周边地区主要用于饲料化、基料化利用,其出售价格在每吨300元至500元不等,年出售秸秆2万吨左右,再加上草纤维的收益,为朱华忠带来了一笔“绿色财富”。
同样享受到这笔“绿色财富”的还有曹桥街道海沣农场的陆卫东。在标准化温控车间内,一批批成熟的双孢菇经过采收装筐后,装上货车发往宁波、杭州、上海等地,这是海沣农场最日常的画面。在这里,秸秆是菌菇生产重要的原料之一,也是实现菌菇高产的“秘诀”。“我们目前的基质都是自己培育,通过回收过来的秸秆,与牛粪等配料搅拌混合发酵后,制成种植双孢蘑菇基料,相较于原先直接购入基质来说,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用料扎实,产出的蘑菇个头、质量都有保证。”陆卫东说。这样的菌菇生产,平均每平方尺双孢蘑菇可消耗水稻秸秆3公斤左右,这也是平湖市秸秆综合利用的特色产业,我市食用菌产业秸秆年利用量在4万吨左右。
作为粮食生产大县,2022年我市粮油作物播种面积43.65万亩,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15.44万吨,秸秆利用量为15.07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62%,离田利用率为41.25%,全省领先。“全市秸秆机械化捆扎收集逐步发展,培育了3家专业化秸秆捆扎收集社会化服务主体,拥有秸秆收储中心3个,服务范围覆盖全市,年均捆扎面积可达13万亩,秸秆收集能力充足。”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生态能源站站长燕燕说。
秸秆的综合利用,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在变身“绿色财富”的同时,也为生态环境减负,换得一片清朗空气。自2015年秸秆禁烧以来,平湖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从78.6%提高到2022年的88.2%;2022年,平湖市PM2.5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两项浓度均为嘉兴最优。今年,我市“提高机械化服务水平 推进秸秆离田增值利用”案例入选全国第一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