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要闻

“减肥”又节水 农业“绿”起来

■记者 杨晨燕

本报讯 近日,一则令人欣喜的消息传来,由我市水利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完成的《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稻田节水减排技术集成与应用》科技成果获得“第九届农业节水科技奖”技术研发与推广类二等奖。

据了解,“农业节水科技奖”是我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领域的唯一奖项,此次获奖也是我市农业节水科技领域沉寂多年后的又一重大突破,意义非凡。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我市所处的太湖流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产区,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0%。然而,由于灌溉田块分散降雨径流调蓄能力弱,加之种植业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用水管理粗放、用水效率低、面源污染排放严重等问题层出不穷,“为肥水减肥”成为促进我市乃至太湖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农业减污降碳的当务之急。

到底如何“为肥水减肥”?走进广陈镇龙兴村赵家兜灌区,一切都有了答案。放眼望去,整齐规划的大片农田中,一个个智能节水灌溉设施和双闸板溢流型排水装置整齐排布,它们能根据天气和水位精准地管控稻田灌水和排水。“这项科技成果的精髓,就是通过构建‘田—沟—河—圩’系统治理模式,实现稻田退水‘零直排’,灌溉用水控制住了,退水自然排得少了,如此一来,就可以把水、肥和药控制在田间,在第一步就实现了稻田节水减污的良性循环。”市水利局河湖与农村水利管理服务站站长夏跃冬说。

那排出的水,又到了何处?夏跃冬笑着回答:“生态沟渠里。”以往的稻田退水,都是未经处理直接流入河道,而眼前的稻田间,沟渠纵横交错,种上了野茭白、再力花等水生植物,构成一个个生态净化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稻田变成“生态湿地”,沟渠则成为了稻田被动排水的“虚拟再生水厂”,沟渠中的植物不断消纳、吸附水中多余的氮磷元素,串起了万亩稻田的绿色和生态。而经过生态沟渠处理后的水,又经过生态塘、断头浜中生态缓冲带和水下森林的终极净化后,真正“减肥”成功。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用数据说话是最好的证明。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5.33万亩,全年实现节约农田灌溉用电27万千瓦时,节约农业用水总量549万立方米。以平湖市近20万亩水稻种植面积测算,每年碳减排量可达4万吨,每年可列入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碳交易额可达200万元。从水质监测数据来看,我市农田排水再生处理后水样总氮平均下降28.5%、氨氮平均下降32.5%、总磷平均下降27.5%,全市17条河道平均水质从2013年的劣V类提升到了Ⅲ类标准,成效显著。优越的农业生态环境、创新的农业技术,也成为了招商的金筹码,国际植物新品种研究院、长三角草莓种源研发中心等一批优质亿元项目在农开区落地生根,推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

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一块块“海绵稻田”正从平湖开始延伸,走出嘉兴,走向太湖领域,让各地美丽乡村“锦上添花”。

2023-11-14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02683.html 1 3 “减肥”又节水 农业“绿”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