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中医药事业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特征,中医药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作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目前,平湖全市8个镇(街道)卫生院均已完成中医馆建设,实现中医服务全覆盖。站在历史新起点,如何把握机遇,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平湖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初,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军波亲自点题,将这一课题交给了市政协。
自4月以来,由市政协主席何健领衔、副主席汤建萍牵头,提案委具体负责,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政协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通过网上问卷调查、走访医疗机构、赴周边地区学习等方式,全面掌握平湖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存在的短板,形成了干货满满的调研成果。
调研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市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扎实。2009年建成全国农村中医先进市,2012年市中医院通过三级乙等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全市11家医疗机构建有中医综合服务区,15家村卫生室设置了中医阁,中医药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成绩光鲜亮丽,但背后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当前,面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对照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新需求、新期盼,影响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进一步凸显。
当下,受医院运行等因素影响,医疗机构普遍存在重西医、轻中医的工作倾向。2019年和2022年市级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服务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6.1%和5.4%,基层医疗机构分别为20.1%和19.9%,对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上存在一定偏差。其次,由于缺乏专项规划、财政补助存在偏向性以及医保支付政策调整,中医药发展空间更加逼仄,使得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总体不足。目前,我市财政支出偏向医护人员补助、基建、设备和公共卫生等方面,在中医医技、人才培养方面投入占比相对偏少,中医事业政策性补助偏低。与此同时,龙头不够强也是掣肘我市中医药发展的因素之一。市中医院作为全市中医药行业的龙头单位,中医药特色不明显,医院“中医味”不浓,存在重点专科偏弱、科研能力不强等短板,一定程度制约和影响中医传承与发展。除此之外,服务能力薄弱、人才匮乏、传播氛围不浓厚等因素也为中医药发展带来了更多困难和挑战。
立足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调研组建议,做强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要始终坚持“中医姓中”理念,把“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和“市中医院创三级甲等”作为工作目标,强化政策导向与考核机制上下、内外协同;要以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实施名院、名科、名医“三名”工程,构建中医药基层化、数智化、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康复、公共服务、健康宣教等领域的服务能力,形成具有平湖特色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