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徐玉霞
通讯员 顾秋叶
本报讯 近日,在新埭镇盛龙果蔬园艺场的菇棚内,双孢蘑菇正进入发菌期,大量菌丝出现在培养料内外,存在感十足。这一幅“菌菇生长图”的背后离不开培养料的主要成分——水稻秸秆,它是“稻—菇—果蔬”一体化生态循环发展模式中的重要一环。
“这几年,我们不再以种植芦笋为主,而是开始尝试种植其他果蔬,不断更新种植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了现在的种植模式。”盛龙果蔬园艺场负责人盛奕说,“稻—菇—果蔬”一体化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秸秆资源的循环利用。每年水稻收获时,她都会去农户那收集水稻秸秆,把它用作来年菌菇的培养料。水稻秸秆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在堆置发酵过程中,有害病菌与虫卵也会被消灭。制成培养料后再播种菌菇种子,可以有效提高菌菇的生长质量,既充分利用了秸秆资源,又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吸收了来自秸秆丰富营养的菌菇茁壮成长,它的生长环境又是一个“宝藏”。待第一批菌菇采收完毕,收集其种植废料,在户外堆置过后用作冬肥。菌渣的加入使土壤得到改良,种出的果蔬品质更加上乘。走进果蔬大棚内,映入眼帘的是满棚的绿色,正值采收期的阳光玫瑰果串饱满。摘下一颗,果肉清甜多汁,果皮也比较薄,还带有一股玫瑰香。“这是去年种下的约40亩阳光玫瑰树苗,如今每亩产量在3000斤左右。”盛奕说。
“稻—菇—果蔬”一体化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收获的是高质量的果蔬,赢得的是消费者的无数好评。“首次种植的果蔬在采收时,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上一批土豆收获时,翻开土壤,就可以看到它的表皮相比普通方式种植的,摸起来更为光滑,形状也更为圆整。”盛奕说,他们还先后引进“AS2796”“英秀一号”“棕秀一号”等蘑菇新品种,注重蘑菇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示范,探索菌菇对于土壤的改良作用。此外,她还在网上农博平台、新埭镇的数字农产品销售中心、农场的客户群等平台开展线上销售,将农产品发往江浙沪等地,让更多人品尝到农场的产品,更是收获了不少回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