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要闻

老渔民的幸福“网后生活”

■记 者 倪雨伦

通讯员 徐冰艳

【八八战略·故事印记】从一名普通的机器修理船员,到拥有渔船的船老板;从仅仅以捕捞鱼类为生,到依靠渔船进行多样化营收,王红林是独山港镇白沙湾许多渔民的缩影,他们充分利用临海资源优势,靠海吃海,过上了幸福的“网后生活”。

1976年,刚从学校毕业的王红林开始跟着大人们出海。捕鱼为生,是白沙湾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17岁的他就这样踏上了父辈们的“老路”。由于年轻且没有捕捞经验,他被安排在了机器修理岗位,一年下来可以拿到几百元的工资,让这个年轻小伙感到满足,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来自海洋的馈赠。

“刚开始的时候船是集体的,一艘船上有20多个人,大家都是领工资的,后来才慢慢开始单干。”王红林说。由于从事捕捞工作的渔民占到了百分之八九十,那时候已经有了专门的造船师傅。1984年,王红林与另外三户人家一起,找到造船师傅并打造了一艘小木船,自此,他的捕鱼生涯正式开始。尽管出海捕鱼十分辛苦,还要受到海上环境、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但是王红林的收入成倍增长,一年整体收入超过了1万元,成为了当时少有的“万元户”。

勤劳致富,在海上也同样适用。除去半年出海捕捞的时间,剩下的时间王红林没有寻找副业,而是在准备工作上下功夫。涂刷油漆、检查绳索、制作渔网……任何一个细节都在他的掌握之中。王红林对于渔具要求极高,他的渔网从来都只用一年,每年他都会和妻子一起编织新的渔网,还在制作过程中摸索出不少小窍门,对传统的渔网进行了改良。

优良的渔具、严谨的态度让王红林的捕鱼事业干得“风生水起”,他常常满载而归,直到那次和大海的正面抗衡。“我们出发前谁也没想到会遇到龙卷风。”王红林说,现在回想起来还有点后怕。好在当时面对恶劣的天气,他足够冷静,大家足够配合,他带着其他船员随机应变,成功从危险中逃脱。这次的经历让王红林意识到,不能在大海里“听天由命”,他得做点什么。

考取船舶驾驶证,学习海洋相关知识,王红林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着,而政策的东风,让他更加行稳致远。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海洋资源被更多人看见,对渔民的支持帮扶力度也明显增强。出于安全考虑,政府号召打造钢制渔船,并对打造钢制渔船的渔民进行补贴,2019年,王红林的所有船只都从木质更新换代为了钢制船只,安全培训、海洋知识科普……渔民们感受到了来自党和国家的关怀。

2015年从白沙湾渔业社区拆迁到周圩社区后,王红林不再全凭捕捞维持生计,但他的年收入账单却更加丰富。他将多余的船只租赁给有需要的人进行营收;由于证件齐全驾驶技术娴熟,还会有研究人员请他驾驶船只进行海洋测量。小渔村里的其他渔民也纷纷发展更多相关产业,有的开起了海产品加工厂,有的进行海产品养殖,进一步发挥海洋资源的优势,延长渔业产业链。

今年,鳗苗捕捞大丰收,市场价格也很好,村里的渔民都喜笑颜开。“我今年一直忙着开船帮助研究人员进行海洋测量,明年也准备‘重回战场’,捕捞鳗苗。”王红林说。渔民被海上的太阳晒得皮肤黝黑,但他们用粗糙的双手撑起了整个家,依靠渔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享受着来自大海的赠礼。

【八八战略·采访札记】王红林和小渔村的发展变迁,是实施“八八战略”,“发挥山海资源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生动缩影。当告别“开海归来鱼满舱”的生活,渔民们在政策的引导扶持下,依然依靠海洋资源多样化致富,过上了无忧“网后生活”。

2023-10-17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93573.html 1 3 老渔民的幸福“网后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