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杨晨燕
通讯员 李凤超
【丰收图景】粒粒饱满稻穗压枝低
【现场采撷】禾下乘凉梦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理想和追求,在这个梦里,水稻长得和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大。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我市广陈镇山塘村成为了现实。
在山塘村一片占地面积为12.5亩的稻田里,高大的稻株在风中轻轻摇曳,沉重的稻穗谦卑地低下了头。身高一米七多的工作人员下田查看水稻的生长情况,却直接被这一株株高达一米八的巨型稻“吞没”了。这个名为“巨丰6号”的巨型稻,是今年5月份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平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从湖南引进的一个新品种。
据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主任王玉龙介绍,“巨丰6号”不仅根系发达、禾梗粗壮,结实率还特别高,平均每穗能达到342粒,相比于普通水稻足足多了三分之二。得益于发达的根系,“巨丰6号”有更出众的养分吸收能力,再加上它的抗倒伏性、抗病性强,农药使用量相比于常规水稻少很多,因此米的口感和品质相对更好,种植成本也节约不少。常规的水稻亩产在500公斤左右,而这片巨型稻的亩产则在1200公斤至1300公斤。
种植巨型稻的经济效益还不止于此。拨开浮萍,凑近稻田水面,记者看到,一只只亮蓝色的淡水澳龙正快活地游来游去,一幅“禾下好乘凉”的画面映入眼帘。高大的稻秆、适宜的水深,为套养淡水澳龙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这种“巨型稻+淡水澳龙”的共生模式下,水稻能够吸收澳龙养殖过程中的粪便和剩下的饵料,长此以往,稻田水质越来越好。王玉龙自豪地告诉记者,起初,这片稻田的水也是从周边河流引进的,而不久前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稻田的水质数据已经明显优于原来。
秋日的阳光热力不减,这十几亩巨型稻也将迎来丰收,在完成捕虾放水、晒干田块后,就可以进行收割了。王玉龙粗略地算了一笔账,这种种养模式,虽比常规水稻多出每亩2000元的成本,但效益却大幅提升。按每亩产出300斤澳龙,市场价每斤50元来算,一亩田的澳龙收益要达到1.5万元,再加上一季水稻和一季小麦或大麦,一亩田的收益在1.8万元至2万元之间。“如果这片巨型稻试验田成功丰收,我们打算进行规模化推广,将其打造成产业园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进来,同时延伸产业链,整合销售环节,把产业做得更大更强更有知名度。”王玉龙说。
【记者感悟】种养结合的立体农业模式,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也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供了新思路。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不仅预示着大丰收,更代表着农民致富的更多可能性。
采撷好“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