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荣怡婷
本报讯 从平湖市区出发,沿着独广公路一路往南,路边耸立的楼房间“藏匿”着一条仅百米长的小路。沿着小路走到尽头,便来到了省级文明村聚福村的“文化心脏”——运港文化礼堂。
气势宏大的礼堂门头、黝黑斑驳的外墙瓦砖、赫然醒目的红色大字……站立于运港文化礼堂前,岁月的沧桑扑面而来。这座由始建于1968年的运港大礼堂改建而成的文化礼堂,经过多年的风霜洗礼,虽略显陈旧但神韵依旧,在细碎的时光中散发出别样光彩。“运港文化礼堂已有50多年历史,是目前平湖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革’时期礼堂。”说起“家门口”的这座文化礼堂,聚福村宣传委员倪忠燕满脸自豪。她表示当初平湖周边类似的大礼堂有很多,但后来因村里发展建设大多都被拆除,幸运的是运港大礼堂“逃过一劫”,得以保存下来,成为一个带有历史记忆的文物建筑。
如今,修缮过的运港文化礼堂基本沿用建筑原貌,保留了老戏台,添置了灯光音响、电扇、幕布等设施,兼顾“礼堂”和“学堂”的“双重”功能,成为村民大会、文艺表演、春泥计划、团队训练的主要场所。“现在运港文化礼堂已经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一有活动,这里就到处都是人,村民们参与度都非常高。”倪忠燕说。前两天,聚福村就在文化礼堂举行了迎中秋主题活动,邀请老年村民共享运动乐趣,激发健康活力。
文化为魂、礼堂为基。运港文化礼堂不仅丰富了百姓精神文化生活,还展示着数十年的风雨历程,彰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
在礼堂西侧坐落着杜布非遗馆,这是一座集展示、体验、传承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展览馆,也是一间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湖杜布传承人姚爱英为名的独立工作室。徜徉其中,传统工艺、布艺服饰等极具乡土气息的文化元素充盈整个房间。
阵地建设让文明滋润群众心田,于无声处破惊雷;志愿服务则让文明化“无形”为“有形”,于无色处见繁花。
聚福村坐拥四大产业园区,拥有服装、五金、智能装备等大大小小企业400多家,村落形态多样、人口结构复杂。为进一步发挥村民自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文明之花”常开常盛,聚福村因地制宜,以“村企融合”为抓手,积极打造“五福一企”志愿服务品牌。“我们依托‘五福一企’志愿队伍,广泛开展福娃学堂、关爱孤寡老人、文明创建入户宣传等活动,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倪忠燕说。
创建没有终点,文明永无止境。未来,聚福村将朝着“全国文明村”的目标努力迈进,紧扣“红色根脉”和“非遗传承”两大重点,持续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全力打造好以“文明”为底色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