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雨欣
【丰收图景】澳龙跃动捕捞忙
【现场采撷】田间水稻郁郁葱葱,沿岸开挖的2米宽的沟渠,预示着这块稻田的不简单,走近一看,果然岸边插满了捕虾的水笼。正值澳洲淡水龙虾上市的季节,位于曹桥街道马厩村的稻虾缘家庭农场里开始了忙碌的捕虾工作。
拿着笼网,利落地一提,一节一节的笼网浮出水面,龙虾生龙活虎地跃动起来。“昨天刚下的虾笼,今天就收获满满的一笼。”基地老板葛培忠说。倾倒出来的一个个龙虾肥硕饱满、挥舞着强壮有力的大钳子,如同一个个水中“小将”,拿手一比,有的甚至比手掌还大。
相较于普通小龙虾,澳龙除了拥有一双蓝色的钳子,个头还能够长到普通小龙虾的两倍。据基地老板介绍,现在的澳龙味道鲜美,很受消费者欢迎,每斤可卖到80元,一个早上就收了200多斤,供给本地及平湖周边市场,捕虾工作预计可持续到10月下旬。
养殖基地的喜获丰收离不开种养模式的创新。经过了稻虾种养的试验,2019年在平湖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的支持下,葛培忠的基地进行了种养模式的再探索,变“一稻一虾”为“一稻两虾”,科学安排水稻与二季虾种养时间节点,再次提高了稻田综合利用率,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在平湖地区推广的稻虾种植模式。这样一来6月收获的小龙虾与7月下放的澳龙,无缝衔接,多出来的一季澳龙,实现每亩再增收2000元。
稻虾共生模式,使得稻田变成了一个生态循环系统,不仅多了一份收入,而且种出来的水稻也更加绿色生态,提高了稻米的品质。“考虑到龙虾的生长,田地里面是不打农药的,靠的就是龙虾和水稻互补的模式,利用龙虾吃掉妨碍水稻生长的害虫,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葛培忠说。“一稻两虾”的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基地的知名度,绿色生态大米也能卖个好价钱。
在另一边,今年3月探索建立的全新淡水澳龙暂养池,也进入了虾苗培育新阶段。作为我市“一稻两虾”高效种养模式示范项目,葛培忠为我市大部分基地提供虾苗,原先的暂养池条件简陋,新建的大棚暂养池,面积4亩左右,能够满足更多培育需求,加上设备的加持,使得幼苗培育更可控。
“稻+”种养模式,美了生态,富了口袋,让农户一年四季都有收获。“明年,我们计划继续扩产200余亩,在新的基地也将探索更多‘稻+’种养模式,探索综合种养的多种可能性,进一步提高产值。”葛培忠说。
【记者感悟】秋收的脚步藏在一只只跃起的龙虾中,幸福的味道藏在一年又一年的发展中。龙虾大量上市,渐渐变黄的水稻,也昭示着另一份收入。这幅“虾肥稻丰”的丰收美景下,是养殖技术的创新突破,也实现了生产与环境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