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4版:民政之窗

从线板纹到新渔村

在曹桥街道横河新村内坐落着8幢漂亮的渔民集资房,居住着66户渔民。由于党的好政策,如今他们都不再单纯依靠捕鱼为生,大都做起了水产生意,生活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

说起告别“水长漂”搬进新居的渔民,不得不说说他们经历过的沧桑岁月。

1942年,江苏苏北发生大饥荒,以泰州一带尤为严重,灾区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在严重的灾荒面前,那里的部分农户为了逃荒求生,冒着日军封锁长江的危险,扶老携幼,摇着小船往南迁移,最后逃荒落脚到平湖一带。由于在当地无地、无房、无亲戚,只得常年漂泊,逐水而居,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上吉卜赛人”。就这样,他们泛舟江河,捕鱼为生,常年在水上生活,繁衍生息。直到1968年进行渔业改造时,原曹桥公社选择了明靖大队一处两边阔、中间狭,形似线板的“线板纹”地块,划为渔民的陆上定居点,并建立以淡水鱼养殖生产为主的水产大队。

自聚居落户在线板纹后,以薛氏家族为主的渔民,有的虽然在岸上搭起简陋的住房,辟塘养鱼,但是逢大风大雨时,就会遭遇屋漏房坍、鱼塘损毁的困境,苦不堪言。尤其是渔民们习惯于靠捕鱼生存,捉到哪里卖到哪里,多少总能挣到一些钱,所以大部分渔民仍然过着“连家船”的生活。那些大小渔船既是他们捕鱼的生产工具,又是老少一家人挤在一个不足四五平方米的船舱里吃饭、睡觉的地方。只有在每天傍晚打鱼归来时,大家才能船船相靠,彼此唠唠一天的收获和家常。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水域面积越来越小,水污染越来越严重,“连家船”渔民的生存条件更加艰难。由于捕捞空间的不断缩小,渔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鱼也越来越少,生活状况日渐艰难。

不仅如此,渔民每况愈下的生活与附近蒸蒸日上的农民生活比较,相形见绌。同时,老年人的养老、年轻人的婚恋都成了难题。转产改行,上岸生活,成了“连家船”渔民几代人最迫切的梦想。

2008年2月,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解决专业渔民生存环境问题”的议案,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市农业经济局(海洋与渔业局)针对渔民捕鱼困难、转业艰难、陆无居所的生存困境,对渔民的收入及住房等实际情况进行了调研。随后,市政府作出决定,将“渔民上岸”工程安置房建设列为政府实事工程,并在当湖街道和曹桥街道先行试点。

当年4月,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一根粗大的桩柱被深深地打进新规划的小区里。线板纹的渔民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这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企盼已久的渔民安置房打下了第一桩……虽然大家对线板纹这个曾经居住过几代人的水产村有些恋恋不舍,但看到新生活即将实现,都翘首盼望着渔民新居早日落成。

从打下第一桩后的一年多来,渔民们的生活随着“渔民上岸”工程的进展,也开始发生变化,从单纯依靠捕鱼为业的生产方式,开始转变为生存方式多元化。有的在曹桥、平湖等地的菜场摆起摊位,做起水产生意;有的则打造了大型货运船,以长途运输为业,渔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2月9日,曹桥街道举行隆重的交房仪式,兑现了政府“让渔民在春节前住上新房子”的承诺,66户渔民如期搬进了企盼已久的渔民集资房,实现了广大渔民的安居心愿。那些从小就一直在船上生活的老渔民,更是笑得合不拢嘴:“说出来真是有点难为情,过去在船上生活时,大小便都倒在河里,想想实在不好意思;现在坐在抽水马桶上,比那时吃饭时还要舒服。”

岁月沧桑,今非昔比。从最早的一批逃荒人到“依船而居”的渔民,再到现在的曹桥社区居民,渔民们已经繁衍了6代人,经历了70多年。如今,在这个昔日的渔民群体中,已经产生了一批事业有成的企业家、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勤奋努力的商贩,大家都过起了有房有车、生活无忧的幸福生活。但说起“水上漂”、说起“线板纹”、说起“水产村”的点点滴滴,很多老渔民还是回忆颇多,他们依旧忘不了“连家船”时期的艰苦生活,忘不了“线板纹”那里的亲切情怀,他们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憧憬着更加灿烂的明天。

2023-09-01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80191.html 1 3 从线板纹到新渔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