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荣怡婷
通讯员 殷艳婷
本报讯 又是一年开学季,在学生、家长欢喜迎接新学期之际,不少骗子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工”行诈。连日来,全国各地冒充教职工,在家长群里发通知收取教材费、班费的消息屡见不鲜,这也给广大学生、家长敲响了警钟。
“通知:各位家长,新学期新增的资料费一共是XXX元,收到消息的家长请微信转账给班主任,付款成功后截图发给我,感谢配合!”临开学,QQ、微信、钉钉的班级群开始活跃起来,不少诈骗分子将头像和昵称更换成在校老师,仿冒老师发布收取学费、班费等费用的通知,诱使家长扫码付款或向指定账户转账。这时,安全意识薄弱的家长便很容易掉入骗子设下的陷阱。
“由于很多群聊设置并未开启‘群主确认’功能,不法分子可直接扫码进群;或是班主任验证不严格,让骗子钻了空子进了群。”市公安局反诈办相关民警说。骗子通常会备注为“某某学生父亲/母亲”,“潜水”观察班主任的活动规律,随后找机会将头像换成班主任头像,并修改备注名,在群里发送相关通知,要求缴纳学费、培训费等各项费用。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很多老师都会开启消息免打扰功能,或者在上课期间关闭手机,不法分子利用时间差借机下手,让真老师不能及时发现,进而实施诈骗。
更有甚者,还会在开学当天在校园门口逗留,与家长闲聊、套近乎,趁机索要班级群的二维码;或是冒充高校老师、资助机构人员,以电话、短信或邮件方式告知学生发放奖学金、助学贷款资金,要求学生提供银行卡、密码等信息,进而实行诈骗。对于大学生群体,骗子则极有可能伪装成学长学姐进行电话卡、生活用品等推销,或是以注销“校园贷”为由实行诈骗。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我们的信息很容易被泄露,这也给了骗子有机可乘的机会。”该民警表示。开学季是骗子施骗的高发期,班主任应及时对本班群成员进行身份核查,对身份存疑的账号要尽快清除。同时,启动入群验证功能,避免陌生人随意加群;各位家长不要随意向他人透入群名称和二维码等信息,保存好班主任老师的电话,切勿轻信群成员要求转账收费的信息;学生不要轻易相信推销员的花言巧语,购买学习生活用品前可先向老师或学长学姐了解清楚,到正规商场或营业厅购买;奖学金发放都是有官方通知渠道和规定程序,不会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联系个人要求其提供信息,更不需要缴纳手续费、保证金等,广大师生、家长要擦亮眼睛,增强防范意识,避免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