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属天目山余脉,位于浙江省平湖市独山港镇海塘村新兴镇集镇之南,南靠杭州湾,北邻翁金线(老沪杭公路),东濒卫国河,西北通独山塘。
独山临海,古时周围均是盐场。三国东吴时期(229~280),独山东面的白沙湾设立南场,置团煎盐,在独山分设西场,即“公冶场”。
明初,芦沥场将独山场裁并。到了清代,独山东西两侧尚设有山东、山西两团盐场。宋、元、明初,为了捕盗缉私,维护盐场治安,在独山西南山麓,筑巡检司城,俗称“西司城”,与位于白沙湾的“东司城”规模相同。
清光绪年间《平湖县志》记载:“独山巡检司城,宋、元俱名故邑巡检司。明洪武十四年(1381),改名乍浦镇巡检司,移驻乍浦。洪武十九年(1386)乍城设千户所,巡检张观音奴建城于独山居焉。”
光绪年间《平湖县志》卷三记载:“明正统五年(1440)四月,巡按李奎以其地为倭船最冲,奏建大寨,筑城,周八百丈,高一丈五尺,城楼二,角楼四。移海宁卫指挥一员镇之,设演武场。”显然,此“大寨”比东西两司城的占地范围要大6倍多,史称“梁庄城”,在独山西南约1千米的今嘉兴发电厂处,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被倭寇攻陷,遂弃城不守。
此后,到了嘉靖四十年(1561),知县顾廷对谓梁庄为金山、乍浦接援之地,申议移请乍浦巡检司居之,仍设官兵,以时防御。
新中国成立后,独山一度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守备部队驻地。为发展海洋经济,2005年4月,平湖市启动在独山一带开发港区,建设海港码头,大力发展海洋经济。2009年12月,全塘、黄姑两镇合并,取独山之名,建立独山港镇。
现在独山西南城脚还有巡检司城遗址,不过门口有军事管理区的标志,禁止进入。但是沿着北边往西走过去可以看到部分遗址,走过去能看到“明巡检司城遗址”的平湖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部分城墙,青石垒筑,高出地面约2-3米,宽约2米。
中国古代是军政不分、军警不分、司法刑狱不分,没有独立的治安机构。明代为了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监察与管控,继承元朝的巡检司,在各府、州、县关隘要塞处大量设立巡检司,相当于现代的乡镇派出所,每处巡检司设巡检兵士10人左右。五代是巡检司初步形成阶段,都是临时工,没有编制,到了宋代,巡检司正式作为固定的官职进入官场,并且被元明清继承。元代继承了宋金巡检司,是捕盗官员,是最低级别的。明代巡检司是府、州、县下属的最基层的治安管理机构,维护社会治安,维稳,一般用在了巡逻、盘查、缉拿盗贼,打击私盐、私茶、盗挖矿,还有代征税收。
巡检司人员有巡检和弓兵。清代九品的代表官职就是巡检司的巡检,基本等同于现今低配的乡级派出所所长,是股所级副职。这些基层“派出所”从明初至清末,留存了370多年,对维护当时的社会治安起到一定作用。
虽然知县作为正七品官,实际权力很大,但就是无法压制九品的巡检。按照明清两代的官制,官员的品级分为九品十八等,即从一品到九品,每品又有正从之分。在明清两代,知县为一县之最高长官,品级为正七品。当然,偌大一个县,不可能只靠知县一个人来治理,在知县之下,还有县丞、主簿、驿丞等一些八品、九品一众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
除了这些知县的属官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那就是巡检。别看巡检这个职位品级只有从九品,但是在县里面的地位却很特别,因为巡检不仅带有军队和行政的双重性质,而且大多为本地豪强和乡绅担任,所以即便是知县这样的一县之长,也不敢轻易得罪巡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