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杨晨燕
通讯员 李凤超
本报讯 白色的胡须,扁扁的小脑袋、披着咖啡色的“漂亮衣裳”……近日,平湖农开区赶早工作的工人们惊喜地发现了一群稀客——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獭,它们在湖中畅游,闲庭信步般休憩、捕食,时而潜水、时而探头,非常吸睛。无独有偶,在广陈塘重点流域生态工程附近,也出现了不少令人惊喜万分的现象:不养鱼但会出现鱼、白鹭傲立水中、花蝴蝶飞来飞去、红蜻蜓和蓝蜻蜓在水面盘旋……越来越多生物的“现身”,这背后折射的,是农开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的实践。
谈起这条共生之路,农开区农业经济发展办公室的副主任邱余忠感慨万千:“以前农开区水质不太好,本地居民日常生活饮水水源是劣Ⅴ类,我们不得不从嘉善县太浦河引水。20年艰辛治水,我们平湖的饮用水备用水源地也能常年保持Ⅲ类水以上。”他介绍道,作为农开区,想要水质好、空气好、生物多,首先要治理的应是农业面源污染。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不断的实践中,农开区探索出了一套完善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即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入河口的不同水域,利用“生态塘、圩区内水系、断头浜”进行末端治理。
夕阳西下,葱绿的植被绵延,扯出了一张铺天盖地的绿色梦。走进农开区龙兴村赵家兜灌区,一条条生态沟渠交错相连,这是农开区探索实现稻田退水“零排放”,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治理到底的生动写照。在这里,“生态沟渠+生态塘”的模式被运用得“炉火纯青”。退养鱼塘进行串并、打通后,变成了一个生态塘,种植水生植物,形成生态缓冲区,池塘水通过泵站依次进入灌溉渠道、稻田、生态沟,最后回流生态塘,过滤净化后又回用到稻田里,实现稻田退水的循环利用不外排,真正实现“肥水不流外人田”,带来节水与水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
龙兴村的叶家浜是一条断头浜,随着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的深入推进,这条浜可谓越发绿意葱茏。河浜两侧,水生植物十分茂盛,河中还漂浮着一块块生态浮岛,更有水下森林清可见底,这里是“生态沟渠+断头浜”的半封闭式稻田退水治理模式的“实践基地”。利用入河口的断头浜作为生态涵养缓冲区,创新集成模块化水下森林、结构化浮动湿地,水下森林中的沉水植物不仅能吸收净化大量的氮磷养分,还能提高水体透明度、美观度,形成兼具生态与美观效用的滨水景观。“生态沟渠+圩内水系”是农开区对症下药破解农业面源污染的又一举措。打造“田—沟—河—圩”梯形净化的节水减排模式,稻田摇身一变成为“海绵农田”,属实为削减入河污染负荷“立了大功”。
困扰农开区多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破解了,再加上居民生活污水统一纳管,这两项农开区的排污大头得到治理,于是区域内水质越来越好,空气越发清新,生物多样性的画卷持续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越走越宽敞明亮。碧波荡漾、芦苇泛绿、鱼翔浅底的景象不再只存在于回忆中,“绿水青山”不仅回来了,还奋力朝着“金山银山”演变,谁看了不道一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