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杨晨燕
见习记者 牧 原
通 讯 员 李 燕
本报讯 “帮我跟综合执法队员说一声谢谢,这19年来,正是因为他们的理解和关爱,才成就了一个自力更生的我。”张继堂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腿脚行走不便。2004年,他来到平湖,在市区梅兰路和葛家路交叉口,支起了一个修鞋摊。
谈起执法队员,张继堂心中满是感激。他说,自摆摊以来,综合执法队员从来没有驱赶过他,平时碰到暴雨来不及收摊,他们也会来搭把手。原来,为了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就业,平湖市综合行政执法队直属分队将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纳入了便民服务体系,通过打造“小修小补”便民服务点,让他们自力更生,通过劳动获得自豪感和价值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促进残疾人就业是帮助他们增加收入、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的重要途径。张继堂告诉记者,本来,他全部的生活来源就是靠政府补助,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是常有的事,而自从摆摊以来,生活更有保障了,基本上能养活自己。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维持生计对于张继堂来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冬去春来,他已经拥有了一批稳定的客户群体。
像张继堂这样由残疾人经营的便民服务点,我市还有6家。除了免费为特殊群体提供场地,让他们开设修鞋、配钥匙、修车等就业摊位,平湖市综合行政执法队直属分队还主动联合浙江弘远服务队,共同前往7处便民服务点,为“点主”们送上“防暑降温礼包”,了解他们的生活、健康以及便民服务点的运行情况。将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和“点主”形成“见得到、场对话、能落地”的良性互动,摊位摆了多久,这项工作就开展了多少年。
一个个便民服务点,串联起了居民的生活需求,体现了平湖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柔性执法。平湖市综合行政执法队直属分队分队长杜伟告诉记者,后续,他们还会定期开展“回头看”活动,根据便民服务点的经营条件、“点主”的身体状况,科学布局点位,让“点主”能安心守摊、长久经营,持续开展残疾人帮扶工作,让城市管理既有温度,又不失精细。利用好城市“边角料”,让残疾人走出家门、适应社会,这张社区居民有便利、残疾群体有生计、地方经济有活力的三赢图景,正画得越来越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