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黄雨欣
通讯员 纪亚千
本报讯 近日,在林埭镇新皇圩区项目现场,一个个崭新的闸站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新皇圩区项目共涉及圩区整治面积3000亩,新建堤防护岸约1.84公里,新建水闸13座,圩内工程防洪标准20年一遇、排涝标准10年一遇。工程建成后不仅能够提高圩区区域内的防洪、排涝能力,保护圩区内粮食及作物安全,还着重提升外立面,把外观质量作为工程建设重要监管内容。
美丽闸站成为了田间地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清幽的“水下森林”也成为了美丽乡村的独特一景。在平湖塘流域水系综合治理林埭镇项目区(二期)建设现场,为进一步提升“水下森林”的景观效果,林埭镇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创新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引进新设备,带动质量效益和经济效益双升级。“在施工中,我们创新使用绿色环保型预制砼砌块护岸,使得水生态净化效果得到了极大提升,护好‘水下森林’见绿见美。”平湖塘流域水系综合治理林埭镇项目区(二期)负责人李辉说。
近年来,林埭镇对水利工程建设外观质量重视程度逐步加大,从注重内在质量到内外兼修两手抓,通过精细化管理等多种措施着力消除重工程内在建设、轻外观细节的通病,转变观念,将水工建筑外观融入工程周边环境,实现建设一处水利工程,美化一处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事关民生,民生工程建好后,管理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林埭镇创新探索水利工程“建管并重”长效机制,从传统管护到探索“四化”管理新模式,有效破解了水利工程项目“重建轻管”的难题。林埭镇结合实际探索推行以物业化管理为抓手、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标准化建设为引领、集约化管理为目标的“四化”管护新模式,通过先试点实施、后分批推进的方式实行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工作。林埭镇牵头制定出台管理办法,配套制定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进一步确定水利工程实施物业化管理的范围、方式、条件及要求,明确政府监督、主管单位和物业企业的责任,全面提升管护质效,构建长效管护机制保障工程长效运行。
兴水惠民,让百姓真正获得红利,林埭镇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抓手,建立了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水利灌溉设施、农业用水管理长效机制,通过精准计量、精准补贴和精准帮扶,让节水的“红利”真正落实到农田里,实现了农业用水管理方式从粗放向精细转变、农田设施管理从政府主导向农民主体转变、水价机制从政府定价向市场调节转变,促进了农业节水灌溉、用水管理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林埭镇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认真组织实施全域治水行动,统筹抓好水保生态、水旱灾害防御职能工作,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化质量监管布点,延生质量管理链路,扩大质量管理范围,不断提升水利行业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