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谢付良
本报讯 每到周二,新埭镇姚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除了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之外,还会来很多本村的阿姨,帮忙包馄饨,因为他们要在这里举办一个村民的聚会,每次会有五六十名“客人”来这里一起吃馄饨。
说是客人,其实并不准确,因为他们也是姚浜村的村民,只不过已经搬到镇上或平湖居住,难得回趟老家。但老话说远来就是客,所以留在村里的村民们,都会把周二当做一个大日子,早早开始准备。“就像在家里招待大家庭的客人一样,大家难得聚在一起,心里好开心,每次都是这样,很期待。”正在帮忙做馄饨的村民钱宝珍说。
为了能让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的乡里乡亲吃上一口鲜香的小馄饨,早上6时许,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唐娟娥就得忙活起来,到菜场采购鲜肉和皮料、制作馅料、现包馄饨、准备百来碗汤料。这样一来,工作量自然就大了,但唐娟娥却乐此不疲,因为她自己也是本村的,知道村里人的牵挂。“有时候,有小姐妹、老人一两次不来吃馄饨,我就要打电话问她们,叫她们来。”唐娟娥说。
忙到上午10时,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但唐娟娥和来帮忙的村民却没闲下来,而是守在门口,开始招呼陆续赶到的客人们。他们有的骑电动车,有的坐公交车,路途近一点的过来大概二十来分钟,远一点的一趟就要一小时。所以每到这一天,留在村里的村民几乎都会倾巢出动,一起来热闹热闹,就连92岁的倪杏云也不会缺席。因为年纪大了,她平时很少外出,但周二是个例外。
如今,周二聚会到村里吃碗小馄饨,谈谈家常,成了姚浜村村民的习惯。“我们姚浜村是浙江首个实现100%土地流转的村,经过2011年和2019年的‘两分两换’和‘整村整组农房搬迁’,全村500多户只剩80多户人家还在村里居住,其他人家都陆续搬到了平湖市区或新埭集镇上。而留下来的村民,时常觉得‘冷清’,搬出去的村民,回来自留地干活也不方便,自带饭菜容易坏,休息又没有固定的地方。于是,去年开始,我们推出了每周二的免费食堂,一个是解决老百姓他们不用带饭的问题,二是解决了他们中午休息的问题。”姚浜村党总支书记曹佳佳介绍说。
姚浜村的“暖心馄饨”推出不久,起初只有十几个人过来吃,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聚拢的人越来越多,规模最大的时候甚至达到一百多人。要说馄饨有多好吃,大伙儿口味不一,甚至现场有人觉得咸了,直往碗里加开水,但这也挡不住吃馄饨的好心情,毕竟,这里有他们最熟悉的饭搭子。村民陆明坤已经搬离姚浜村3年,但时不时会坐1小时的公交车从平湖市区过来和大伙聚一聚。抱着4岁的小孙女,走上5分钟路程,没有搬离村庄的成林红总是那个见老伙伴最积极的人。
其实,对于村民来说,让他们魂牵梦萦的,并不是吃进嘴里的那一口馄饨,而是和昔日伙伴们相聚的那股热乎劲。香气四溢间,乡愁有了寄托。现在,除了每周二的免费馄饨之外,照料中心有什么其他的活动,也会通知已经搬出去的村民,让他们回老家一起参与,曾经稍显冷清的村落,重新找回了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