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桥,是一座东西走向的三孔梁式古老石板桥,全长20多米,宽只有2米,桥的东西两头桥堍台阶极少,每孔上平铺3块石板搭建而成,共有9块长板石,中间桥板两边有石刻“重建七星桥”5个字,桥面无栏杆。
关于七星桥的建造,清《嘉兴府志》有记载: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由里人谢震荣、曹玉衡筹资建造,嘉庆二十一年里人郑枚等人筹资重修。清代乡贤朱彝尊诗云:“风墙水栏尽飞花,一曲春波潋滟斜。北斗栏杆郎记取,七星桥下是儿家。”清代钟溪人沈步青所著《钟溪棹歌》记载:“秫酒莼羹苜蓿盘,七星桥上月栏杆。郎今休羡汾湖蟹,妾处时尝段墅鳗。”并注:七星桥在溪西南段墅塘。
1958年,钟埭划归平湖县管辖,桥位于平湖县钟埭镇联丰村与五一村交界处,为嘉善塘钟埭段。
七星桥,实为三孔,也称三星,为何称“七星桥”呢?传说当年建桥时,请了个风水先生,并讲好请他看好风水后,将桥名一并取定。有一天,这位风水先生手拿向盘过来了,有当地造桥筹资组织者,以及造桥作头师傅一起陪同他到实地察看了地形。这位风水先生看准后,选择某某黄道吉日作为开工之日,并选定方位,定开工日打第一个桥桩时辰为“半夜子时”,但没有告诉作头师傅桥名,就不声不响地拿着向盘离开了。造桥作头师傅发现时,已经追不上他了。后来风水先生传来信息说,你们打桥桩这天我会准时到的。造桥师傅没有办法,虽桥名未取,也只能按他选定的黄道吉日开工。石匠们按指定桥址方位挖桥基、运石料、锯木桩,做准备工作。白天全都做好,吃过晚饭只等良辰。
但不知什么原因,开工吉日选定在寒冬十二月,良辰又是半夜子时,因此等得石匠师傅个个都冷得发抖,石匠作头师傅正忙着要去取稻草烧火取暖时,突然从黑暗中走过来一个人,大喊一声:“火不能点燃,时辰到了快打桩啊!”先生已到了造桥现场,石匠们立即动手打桥桩。就在这时,不知为什么,原来天空乌云密布,突然映出七颗明亮的星星,闪闪发光,照得造桥现场一片光亮。只听见先生的声音:“桥的名有了,叫‘七星桥’。”可是人们只听到他的声音,却不见他的人影,天又转暗了。后来这座桥就名为“七星桥”。
当年建桥时,这里一片荒凉,人走在桥上看过去是“前无屋,后无宅”。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仍是这样,周围还是个冷落地。桥东西两边远离人居村坊,南边是一只宽广的河漾,四周是河流交叉。因漾大河宽水深,故称“十字漾”,又称“七星桥漾”,新中国成立前后,这里经常发生落水死亡事件。
这漾的南河直接流向汉塘,北流嘉善塘,桥西北处是旧坟弄,据传很久以前这里是破落人家的旧宅。有家大户住宅,住宅之间有一条弄,称“文弄”。后因大户破落,旧宅上只见坟墓,俗称旧坟弄,约几亩田方圆,但无人去开发利用,所以树木茂盛,一片阴森森,一到傍晚人们都惧怕在这里经过,但要走七星桥,这里却是必经之路。北边有一条东西向的小浜,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农业学大寨”挑坟填浜运动中才夷平为田地。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在旧坟弄北侧小浜处,依据联丰大队民用宅基地的统一安排,又有施姓、曹姓等在这里建造楼房,成了小型的自然村落。
七星桥桥身高,桥面窄,桥两边又没有石栏杆,加上桥面斜坡长,遇到大风及结冰雪冻天气,桥面易滑,一不小心行人就容易滑倒,故而碰到冰冻雪天经常有人做好事,在桥面上撒一些龙糠和稻草防滑。
1965年,平湖至嘉善班轮船通航,在七星桥西南侧约200米,建造轮船候船停靠码头,名为“七星桥”码头。这里的百姓出行到平湖有了轮船,在七星桥上步行的人减少了。70年代初,因要便利乡村水陆交通,将古老石板“七星桥”拆除,在原址改建为单孔双曲混凝土钢架水泥拱桥,而在桥南边安装水泥钢筋栏杆,以保障行人安全。桥全长仍是20米,宽2米,两边没有台阶,可供自行车上下桥,桥名仍为“七星桥”。
1990年5月,经平湖县交通局批准,在联丰七星桥西南侧约300米处与对河白马乡人民村航道乌桥港,设立联丰摆渡口,归联丰村村委会管理。渡距60米,手摇钢质船,摇渡人为联丰村一组村民曹某。有了这渡船,凡是联丰、定云村及附近的人步行去平湖城区,可减少3里路程,这样七星桥上行人更少了。后因平钟公路建成并通车,在1995年停渡。
2003年12月,交通部门将桥北移100米,桥名仍用“七星桥”,东西走向,跨嘉善塘。全长54米,宽7米,净高3.5米,设计荷载汽车-15级、挂车-80,为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现位于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钟埭街道)钟埭村西南。
从清代以来几经周折,重建、翻建的七星桥直至今日仍在为社会交通服务,为人们传递着传统的地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