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汪锦秀 高 洁
一封只有35个字的信,平湖市当湖街道的沈永迪老人却已珍藏了整整70年。70年来,他无数次捧读这封信,也无数次从中汲取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挫折。这封信如明灯,指引着他一心向党、忠诚为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即使已到了耄耋之年,沈永迪一颗爱党爱国的心仍丝毫没有改变。
这封异常珍贵的信,是沈永迪1953年7月6日收到的。那时17岁的沈永迪,正在原嘉兴师范念中师二年级。他父亲早逝,家境贫寒,能够在党和政府的培养下,成为一名师范生,内心充满了感恩。1953年的5月,青春正绽放。沈永迪把对共产党的满腔热爱转化成文字,装进信封,寄往了北京。
“那时的我,只是单纯地想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并没有想到党中央会回信。”忆起当年自己“大胆”而纯真的举动,沈永迪不无自豪。信寄出去后,他在课堂上更加刻苦,以兑现信中对党的表白。
一个多月后,沈永迪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看着信封上“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缄”几个字,他激动万分,拆信封的手有些发抖。一页薄薄的信纸印入眼帘,信封里还有一张黑白照片。信很短,正文仅35个字,告知他5月26日写给党中央的信收到了,现寄给他一张毛主席的照片留作纪念,并祝他进步。
“当时同学们都争相阅读这封信,分享我的巨大喜悦。”沈永迪说,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党中央的信,一时在学校里成为一件轰动的事,大家认为,党中央的这封信,不仅是对沈永迪的勉励,也是对每一个师范生莫大的鼓励。沈永迪的好几个同学,之后也纷纷向党中央写信表达感激之情,抒发青春理想。
这封信,从此成为沈永迪最为珍视的物件,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至今保存完好。70年来,他一直忠诚践行着17岁那年向党中央的表白,1965年入了党,中师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远离故土,奔赴山东烟台任教。“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少吃少喝,又倍受思乡之苦。”沈永迪说,面对生活上的困难,怀里揣着的那封信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他抛下思乡之情,与北方同事一样以地瓜、土豆、大蒜、大葱充饥;他不断磨炼自己,自愿到农村去抗旱种玉米,到大炼钢铁第一线去劳动,将青春热血毫无保留地挥洒在异乡。
六年后,因工作需要沈永迪回到平湖,进入原平湖师范任教。在此后长达35年的工作生涯中,沈永迪基本上都在学校工作,站上过乡镇初中的讲台,也曾在县城高中诲人不倦。坚守教育初心,潜心立德树人,他不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激励着无数青年学子追梦前行。
1996年5月从原平湖师范校长的岗位上退休后,沈永迪退而不休,在平湖市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如意社区科普志愿服务队队长、社区业委会主任等多个新岗位上奉献余热,继续用满腔热忱关心教育、服务社会。别人问他值不值?他却说,作为一名老党员,就要不求回报,无问西东。他的一言一行也深深影响着家里人,儿子、孙子都积极上进,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一家三代党员薪火相传。
如今,87岁的沈永迪老人身体虽已不似前些年健朗,但他依然坚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每次党员学习书籍发下来,都要一本一本认认真真翻阅,还要划线做笔记,不太注意休息。”老伴有时忍不住要数落他。但沈永迪每次都呵呵一笑,第二天依然如故。对他而言,17岁那年的7月,那封无比珍贵的信在他心里种下了信仰,从此他的脚下便有了力量,即使走过了70年,信仰之炬依旧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