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成声
近日,平湖市受邀参加全国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业务培训会并作交流发言,平湖民政社会救助的实践经验由此走向全国。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近年来,平湖以高质量社会救助助力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不断健全完善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精准高效的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持续推进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加快服务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全省示范、全国领先”的社会救助平湖样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征程上要积极推动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确保社会救助精准、高效,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也是衡量民政兜底保障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尺。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救助重点要在“精”和“准”两方面去抓落实。
作为“浙有众扶”主要试点县市区,平湖以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先后承接“智慧救助”“幸福清单标准化发放”“核对工作信息化建设”“困难群体精准画像”等多个试点。通过聚焦生活相对困难的低收入群体,对潜在困难群众进行动态监测、智能预警、分类帮扶,实现救助范围从“在册对象”向“潜在对象”拓展,救助方式从“事后救助”向“事前干预”转变,救助模式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有效破解了覆盖面不全、匹配不准、救助合力不够强等痛点难点。
社会救助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做好社会救助,扎稳扎紧民生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否为救助对象提供及时、精准、高效的救助服务,决定着困难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切实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彰显的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民生温度,也是我们党不忘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体现。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加快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必须打造多种服务救助体系。平湖通过不断探索尝试,初步构建起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编织了一张“六位一体”的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实现了“市、镇、村”三级“助联体”全覆盖,使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心里充满温暖。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实现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更加精准、更有温度,不断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始终是平湖坚如磐石的信念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