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钹子书是流行于平湖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因其使用的主要乐器为钹子而得名。2008年,平湖钹子书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平湖钹子书旧称“说因果”,亦叫“刮子书”“单片子”,流传于浙江平湖、嘉兴、嘉善以及上海市金山区、奉贤区、松江区、南汇区等地。听众以农民为主,新中国成立后被称作“农民书”。
平湖钹子书起源按师承说,清乾隆、嘉庆年间已在民间流传,约传承十二代至十三代,至今约三百年历史。按民间传说,明万历年间秀才范昶,借得一面铜锣和一支竹签,边敲边唱《黑白传》,仗义执言,揭露黑暗,弘扬正义,传播民声,被奉为平湖钹子书的开山鼻祖算起,平湖钹子书已走过了约400多年的历史。
从钹子书第一曲本《黑白传》流传于民间以来,已有无数的钹子书唱本,旧本有《天宝图》《三侠五义》《海瑞罢官》《乾坤印》《吕太爷上匾》等,新本有《51号兵站》《野火春风斗古城》《杜鹃山》《又人双华犁》《一粒米》《我的名字叫拖拉机》《婆媳亲》《唱不尽嘉兴好风光》等,影响深远,名震四方。
20世纪初,平湖钹子书出了两位名艺人。一位是潘来生,被称作“一等那摩”(就是第一名)。他的唱腔艺术风格别致,雅俗共赏,噱头十足。无论平头百姓,还是阔太太、阔小姐,都为之倾倒。另一位是杨金生,被称作“洋来洋气”,先生喜欢穿洋装,衣冠楚楚,一表人才。一副金嗓子,会说各地方言,声情并茂,惟妙惟肖的表演,开创了“唱中夹说”的表演形式。平湖钹子书,有过辉煌的历史,建国之初,平湖钹子书艺人徐阿培先生,从平湖东湖滩一直唱到北京中南海,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为平湖钹子书争了光、添了彩。五六十年代,平湖钹子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茶馆成为了农民听书的主要场所。从农民自编的顺口溜中,就可见一斑,“爿爿茶馆钹子响,个个青年喉咙痒,日夜听书勿算数,田里做做喊两声。”
钹子,是说书开头或中间用来强调或提神的乐器,其作用为先敲一下,类似吆喝,把人聚来,然后,打着节奏,唱上几句开场词,边说边唱,这是一种久远的说唱艺术形式。
平湖钹子书的艺术魅力,在于平湖钹子书说表相结合,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唱腔婉转流畅,乡音绕耳,语言通俗易懂,声情并茂,独具江南水乡韵味。演出者或坐唱,或站唱,或表演。万变不离其宗,边敲打钹子,边说唱是平湖钹子书的最大特色,是一道香甜可口、可耳的地道“农家菜”。钹子,虽是一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打击乐器,但在平湖民间艺人的手中,运用自如,有着神奇的功能。在说到忠良被诬告、被屈死时,钹子就声哑,似乎有了灵性。当说到奸臣阴谋败露,杀头伏法时,钹子声清脆悦耳,响彻寰宇,唱者神清气爽,听者大快人心,真可谓“听伊《平妖传》,气力大一半;听伊《天宝图》,忘记肚皮饿”。
平湖钹子书,源远流长,地域性强,群众基础好,是地方曲艺中的一朵奇葩。从“土味”十足的地方曲艺走进了中南海,登上了中央电视台,跨进了大雅之堂,这说明了平湖钹子书,有其独有的艺术成就和底蕴。
2008年,平湖钹子书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对钹子书的传承发展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平湖钹子书作为一种地方曲艺,它受到时代的发展,人事的更替,环境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如何传承发展?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问题。平湖钹子书需要传承,需要振兴,这是时代的呼唤,百姓的愿望。也是弘扬平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平湖文脉的历史责任。
传承、振兴平湖钹子书,创新是关键,发展是硬道理。要做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总基调。一种地方曲艺形式的成功与否,一看观众的满意度,二看群众的参与度,三看作品的精品度。只有解决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才是平湖钹子书发展的可持续之路。近年来,一大批平湖钹子书传承基地的建立,吸收了众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平湖钹子书的传承队伍中来,村、社区、学校等不时传来钹子的声音,这是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人的因素。四级传承人体系建立、完善,起到了引领和带动平湖钹子书的发展、壮大。一项艺术发展壮大,传承人起到了领头羊、火车头的作用。传承人的敬业心、责任心、事业心,是平湖钹子书得以发展的核心。
钹子书的创新,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内容符合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方特色。捕捉生活中以小见大的事例,加以精心创作,多出精品力作,用钹子简洁明快的特点反映社会生活。追求传统艺术与当代审美相结合的道路。近年来,钹子书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毛估估》《乘电梯》《退豆腐》《唱不尽嘉兴好风光》等走上了国家、省级舞台,扩大了平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钹子书的创新,要体现雅俗共赏。传统的钹子书,有固定的程式,这是原汁原味的平湖土特产。但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一味讲求程式,钹子书将会在新形势下走进死胡同。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也是难救钹子书。钹子书的发展,首先,应当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在平湖腔的底子上,博采众长,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改变单人独唱、坐唱等形式,转化为多人合唱、轮唱、钹子表演唱、钹子舞等形式。改变服饰等,以增强舞台效果,吸引观众眼球。
钹子书的创新,要突破语言关。钹子书少唱多表是一大特色,特色方言和特色曲调,支撑了平湖钹子书,要使平湖钹子书走出平湖、走向全国,语言创新是关键。要向相声、单口秀等优秀曲艺样式学习,在语言的普适度上下功夫。东北二人转,转向全国,就是一个例证。同时,还要运用好曲艺特有的“眼神、运手、台步、身段”,以弥补语言不足的缺陷。
钹子书是平湖文化的一张名片,是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如何使这张名片,发扬光大,光彩照人,需要我们共同来呵护,共同来打扮。涂脂抹粉,只是求得一时好看,做表面文章,非长久之计。要使青春焕发,必须增强内在实力,增加新鲜血液,从内而外,精心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