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陆维钊的《踏莎行》和他的外婆家

■ 黄伟慧

陆维钊(1899年3月3日——1980年1月30日),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自署劭翁,浙江平湖新仓人,书法家。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毕业。曾在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院、杭州大学任教。曾任政协浙江省三、四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理事。精书法,擅山水、花卉、治印。

晚年以书法卓绝,驰名于世,溶篆、隶、草于一炉,圆熟而精湛,凝练而流动,晚年独创非篆非隶亦篆亦隶之新体——现代“蜾扁”,人称陆维钊体,独步古今书坛。是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然后,总有人会问陆维钊的外婆家在哪里?答案是平湖市新仓镇双红村徐家宅基。

陆维钊对外婆家情有独钟,外婆一家的真挚亲情,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他曾写下了一首词:

十亩斜阳,一畦寒玉,田家生意当门足。邻娃嘘鸭犬迎人,儿童红晒泥墙角。 远水平桥,疏篱矮屋,望中不隔炊烟薄。饭香时节下牛羊,隆隆声续砻新谷。

陆维钊这首《踏莎行·放港外家即景》,所写的景物有斜阳、田畦、寒玉、田家、生意、邻娃、嘘鸭、家犬、迎人、儿童、红晒、泥玩、墙角、远水、平桥、疏篱、矮屋、炊烟、耕牛、山羊。全词只有短短68个字,却写了20个景物,而且这20个景物处处有名可指,可见他对外婆家及周边的事物十分熟知,外婆家的一草一木都勾起了他的思念之情和相思之苦。

邢秀华、鲍士杰著的《走近大师陆维钊》一书中对陆维钊外婆家是这样描写的:

除了自己老家,放港的外婆家是陆维钊直到晚年还经常回忆和憧憬的地方。放港在新仓镇以东二十里处,更靠近东海。这儿一片平原,水网纵横,田连着田,一望无际。晴日,阳光灿烂,疏散的村落掩映在大树底下。几乎家家门前都有一个晒谷场,每当收割季节,白天晒谷,到了晚上,就是孩子们奔跑戏耍、大人们纳凉聊天的好地方。陆维钊的外婆家,屋后有条小河,外婆淘米、洗菜、洗衣服都在这小河边。据说河通县城,直流大海,因此河水会随潮汛涨落。在这里,小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农民靠它把农产品运进城镇,人们探亲访友也多由水路往来。河面鹅鸭嬉水,两岸芦苇翠绿,微风吹过,轻轻摇曳,景色比起新仓镇来,更多了一番自然风光。外婆家的经济在当地属中上水平,比自己家要富裕得多,平常年景,不愁衣食。全家除外祖父、外祖母外,还有两个舅舅,两位姨妈。大舅舅早就结婚成家,独立生活。大姨妈嫁庄家,小姨妈嫁张家,都离放港不远。维钊的母亲在三姐妹中排行老二,自从丈夫去世后,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带着维钊回娘家居住。维钊上学后,也总随母亲来外婆家度寒暑假。外祖父、外祖母很疼爱他,觉得他们孤儿寡母太可怜了。陆维钊也喜欢到外婆家来,倒不是因为这里生活条件好,而是因为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小舅舅徐季安只比维钊大七八岁,年龄相近,性格相投,虽然论辈分是舅甥关系,但从年龄看,仿佛是大哥哥和小弟弟。季安对维钊十分照顾,维钊对季安也很尊重。舅甥俩在一起玩,一块捉鱼弹鸟,一块捕蝉放鹞。季安舅舅给了他不少知识,也给了他安慰和欢乐。

实际上新仓镇距陆维钊放港外婆家的徐家宅基只有6里路,而不是20里,步行只需45分钟。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理解《踏莎行·放港外家即景》里的“即景”,必须先介绍一下放港河、油车头以及徐家宅基。

放港河向为放生官河。乾隆年间,平湖知县刘国烜下令拔簖永禁捕鱼,进士陆绍曾撰碑,立于放港河东岸的中红庙前。有诗为证:

刘侯拔簖惠尤多,陆氏题碑文可摩。

放港通流十二里,於今永作放生河。

放港河南北长约十二里,东西阔间有四十多米,南起衙前集镇西的盐船河,北至上海金山的廊下镇与新庙交界的山塘河,南北贯穿民国时期的衙前乡、放港乡、新庙乡和马沈乡,即现在的独山港镇衙前村,新仓镇的双红村、杉青港村、中华村。放港河由南向北的集镇有油车头、新庙、马家汇。横跨在放港河上的石桥有油车头的庆元桥(俗称“油车桥”)、姚家桥、庙桥和俞家湾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放港河是1969年初由平湖县政府调动全县人力进行人工开挖的,但基本上沿原河走向。

油车头是在放港河西岸的一个小集镇。一百五六十年前,这里曾经开过一爿榨油厂,小集镇因此而得名。油厂是由徐家叫徐恒九的人创办,徐恒九人称“恒九公”,徐恒九与陆维钊外公的父亲是亲兄弟。油厂开在放港河东岸,榨油厂的油槽和大磨石等榨油工具据说丢弃在放港河东面的滩泥土里。清宣统二年(1910),周光瑞所著的《盐溪渔唱》说“油车头小市,在北放港坊,旧有油坊”。油车头,又叫南油车,是区别于同在放港河的俞家弯桥旁的北油车。1969年前的油车头集镇位于放港河西岸,南北有70 多米长。油车头最多时开过4爿茶馆、2爿理发店、2爿豆腐店、1爿酒店、1爿饼糕店和1爿糠货店。1爿轧米厂开在放港河西岸,一天到晚传出隆隆的轧米声。从早到晚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是一个方圆三四里都较有名的小集镇,特别是4爿茶馆爿爿客满。油车头这条老街,因1969年开挖放港河、拓展河道而毁。它的位置应在现在油车桥南面放港河的水中央。清宣统年间,周光瑞在《盐溪渔唱》是这样写放港油车头的:

芸薹花发偏东乡,一棹盐溪十里黄。

四月农家收菜籽,油车头上粜油坊。

并有附记:“芸薹菜籽能榨油,为盐溪春熟大宗,其种较他处为胜。”芸薹,俗称“油菜”。

阳春三月,不要说油车头,就是整个平湖乃至长三角,放眼望去都是金灿灿一片,实为江南一大胜景。怪不得乾隆帝下江南,见此美景不由自主说:“美哉,金平湖。”但对本地本乡的人来说,更喜的就是“四月农家收菜籽”,五月就能“粜油坊”了。所以,油菜对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实在是太重要了。而能将菜籽榨成油的油车,在老百姓眼里,更是神奇,也是不可缺少的。“油菜”这种菜,它本身没有油,而是长成青青的油菜,开放出金色的油菜花,油菜花结出一粒粒黑色的油菜籽, 油菜籽里能榨出香喷喷的菜油,菜油就能炒出各式各样的美味菜肴。

民国十九年(1930),按平湖《县组织法》,将村里改为乡镇,乡镇之下为闾邻。故建放港乡,油车头即为放港乡乡公所驻地,并租借当地民房办公。抗日战争爆发前期,徐造时当选为放港乡乡长,虽然抗战期间,放港乡属日伪统治,但徐造时竭力治政,并逐渐让油车头恢复繁荣。徐造时是一名医生,是平湖县本土第一位西医。1926年考入由外国人开设的上海南洋医学院,毕业后就留在上海南洋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医,由于家庭原因,他于1936年回家乡油车头集镇开设西医诊所。但在那时油车头的榨油厂就已经关门,只留下了一个地名和一些打油用过的碎石块。

既然说到油车头,就必须要说徐家宅基。徐家宅基,因这里居住的人家姓徐而得名,这里就是陆维钊的外婆家,在放港油车头集镇南约100米处。

徐家宅基,地处放港河西岸,油车头集镇南面,一条无名小河将徐家宅基一分为二。为了方便通行,在小河上架起了一座便桥。当时,徐家宅基共有徐姓人家五六户,居河之阳的有2户,比较富裕,解放后被划定地主,居河之阴者次于前者,但有自田,吃饭穿衣不用愁,解放后被划为地主或富农。小河南北两岸的徐姓,是同宗同源的本家。陆维钊外婆家在小河的南岸,东距放港河约100米,南、西、北三面全是广阔的良田,视野开阔。西北约400米处,有一座平板石桥,横跨在他外婆家后面的小河上,这座就是通向新仓镇的必经之桥。陆维钊词中提到的“平桥”应该就是这座平板石桥。因为油车头的庆元桥被集镇上的房子遮挡了,从陆维钊外婆家应该是看不到的。陆维钊写到的隆隆的轧米声,应该就是油车头轧米厂里传出来的。

徐姓人家相对富足,所以非常重视子女的读书和受教育,培养孩子成长成材已具有传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出过好几个大学生,有做西医医生的徐造时,有在松江中学做体育老师的徐造公(是解放前上海滩上有名的足球运动员,人称“黑老虎”),还有陆维钊大舅舅徐仲帆的儿子徐少春和夫人王先生,都是老师。徐家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民国三年(1914),徐洁甫用自己家的房子创办了“放港小学”,校址就在他家前面的房子里,是一幢东西的房子,共4间,东临放港河,南靠无名小河,“放港小学”广泛招收当地的农家孩子读书。徐洁甫(1882—1931),甫字辈,毕业于江苏省立松江师范学校。民国五年(1916)改名为衙前区放港国民学校。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寇入侵,学校被迫停办。民国二十八年(1939)复办。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为平湖县放港乡中心国民学校。民国三十六年(1947)乡镇缩编,改为马新乡第八保国民学校。1949年8月,名为平湖县新仓区放港初级小学,1953年2月更名为平湖县木行小学,1961年,又更名为新庙公社木行小学,“文革”期间又易名为新庙公社联盟小学,1969年创办初中班,到1977年8月初中部全部并入红心中学。联盟小学作为一所完全小学一直到2006年8月撤并到新仓中心小学和新庙小学。

言归正传,从这首词所写的内容来看,应该是冬季过年前的某个傍晚,并以此为全词起笔。“十亩斜阳,一畦寒玉,田家生意当门足”。从“斜阳”来看,应该是傍晚的时光;从“寒玉”来看,“田畦”上还结着亮晶晶的冰块,在阳光的斜射下远远望去,就像晶莹剔透的“和田玉”。此时此刻田家还在屋前的田里辛勤地劳作。到了傍晚,隔壁邻居家的幼小的孩子嘘鸭进屋,干农活的田家也回来了,家里的小狗摇着尾巴迎接主人回家。一道红红的霞光直射在墙角里儿童用泥做的玩具上。向西北望去,一条无名小河向西延伸,一座平板石桥横跨在上面,远处是稀疏的篱笆和矮小的房子,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外婆已经把晚饭做好,香味扑鼻,近处大人小孩牵着牛和赶着羊往家走,忽然从油车头轧米厂传出隆隆的轧米声。

《踏莎行·放港外家即景》这首词,采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一幅小农经济下农村自给自足劳作的美好画面,其美在于自然、真实,其情在于朴实、真切,是一首难得的描写纯农村景物的佳作。通过对红日、白冰、青烟的勾画,呈现出强烈的色彩感;通过对鸭、犬、牛和羊家禽家畜的写实,表现出人与豢养动物的亲密关系;通过对嘘鸭声、犬迎声、赶牛羊声,还有轧米声的直写,体现了农村生活的宁静平安;通过对田家、邻娃、儿童的写真,展现了三种年龄段人的职责及快乐。全词真可谓是人物形象鲜明,分工明确;亦静亦动,动静相宜;色彩斑斓,和谐协调;鸭犬相闻,和睦相处,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农村村落的真实写照。

单从这首词所写的内容来看,很难推算出具体的写作时间。学生时期的陆维钊,寒暑假常常在他外婆家度过。参加工作以后,也没有忘记到他的外婆家探望。1928年5月,陆维钊的母亲病故,之后的岁月又兵荒马乱,他回新仓和去外婆家的次数渐减。特别是在他外婆、舅舅相继过世后,他与他的同辈亲戚只是一些书信的联系。他最后一次回新仓的时间是1946年清明前,回故乡扫墓,为新仓镇国药店题“韩康遗法”匾。接平湖县政府通知,已被圈定为临时县参议员,坚辞不就。以后30多年始终没有成行,不是他不想回来,而是迫于当时紧张的政治形势,他的亲朋好友中有1949年去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有1951年被人民政府镇压的,还有的在“文革”中被停职划为“四类分子”的,不回新仓实在是无奈之举。虽然这首词具体的写作时间不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首词是他在很久没有去他外婆家,而又十分思念的情况下一气呵成的。因此,纵观全词用笔流畅细腻,描写准确简明,表达平实自然,抒情含蓄婉转。通过对放港河外婆家自然景物淋漓尽致地描绘,由景生情,由情入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真切地反映了他对外婆家的留恋、热爱以及感恩之情。

2023-06-20 ■ 黄伟慧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52702.html 1 3 陆维钊的《踏莎行》和他的外婆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