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成声
芒种时节,平湖农村一派繁忙景象。麦田里,联合收割机来回作业,割麦、脱粒一气呵成。抢早的种粮大户已经开始机械插秧,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声,农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一株株嫩绿的秧苗从插秧机苗盘上滑落,有序地插入稻田,种下了秋收的希望。
这几年,随着大批“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涝能排、旱能浇”的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的逐步建成,放眼广袤田畴,平湖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田间地头激发出澎湃动能,粮食安全的根基越来越稳。
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平整土地、改良田型、培肥地力、配套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田间道路等一系列的土地综合整治,将小片、散片甚至抛荒的耕地打造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能排能灌、宜机作业、环境友好、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
作为浙北粮仓、省“产粮大县”,平湖始终坚持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生产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保住了粮食生产的高质基本面,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浙江省“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
倾力打造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增强机制、增加投入要同步走。平湖坚持科学规划,在机制、投入等方面共同发力,制订出台平湖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行动方案,出台平湖市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意见,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提高高标准农田工程县级补助标准。通过综合统筹农业农村、水利、自然资源、财政等部门职责,强化“大农田”工作格局,全市上下一盘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倾力打造现代化高标准农田,更需数量与质量齐头并进。平湖充分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功能区建设、土地综合整治等各类项目资源,坚持以农田科技化、智慧化、多元化为标准,通过“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使高标准农田建设走在了嘉兴前列,提高了耕地的粮食产出。从已建成的32万亩高标准农田看,全市平均耕地质量等级达1.27等,远高于全省的3.7等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嘉兴1.76等的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进程中,平湖还坚持生态优先,在全省率先创新推广稻田退水“零直排”治理新模式,已建成生态沟渠50公里,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2万亩。同时,坚持农田建设与美丽乡村相融合,打造美丽田园,去年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的“行知田园”,作为“碳为观智·桨领风华”美丽乡村精品线的重点节点打造,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保障粮食安全,最根本的就是保护好耕地这个命根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守住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红线,更应该是质量红线。期待平湖能在落实好“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的同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守住耕地质量红线,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让更多“粮田”变成“良田”“丰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