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论苑

数智赋能,助力交通现代化建设

——“数字路政”场景建设的探索与应用

■市交通运输局 戚红炳

近年来,根据省委数字化改革总体部署,平湖市交通运输局按照数字政府“1+6+N”体系,主动承接“数字路政”试点工作,集成创新了“数字治超、数字路权、路域环境、综合巡查”四大场景建设,系统成功上线以来,为全省公路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模式和样板。

(一)场景创新,让路政监管“严起来”。一是构建“路产路权”子场景,筑牢路权侵占防御垒。对道路建筑控制区、重点桥梁和路段开展智能巡检分析,深度共享市大数据中心“感智汇”视频数据,开发重点路域环境智能巡检模块,尤其针对交通事故、桥下空间垃圾堆放、异常人员滞留等问题,可实现20分钟内快速处置。依托卫星遥感影像图,形成道路两侧疑似违章建筑图斑,系统基于历年影像数据,自动进行“时空轴”对比分析,联动审批许可情况,智能研判建控区建筑合规性,并开展人工复核,一经确认隐患属实,立即推送处置。截至4月底,已完成覆盖44条路线的智能巡检8万余次,累计发布预警信息3500余条。二是构建“数字治超”子场景,栓紧超限超载治理绳。转变超限超载治理的“人海战术”,智能匹配超限超载预警规则,依托全市域范围内10个非现场超限检测点、5家重点货源企业、1个超限检测站点,针对超限超载运输车辆途经站点即感知、感知即预警,对超限超载违法运输行为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精准感知识别。同时,联动全市区域内电子围栏、交通监控视频以及货运车辆实时轨迹等数据,针对“百吨王”、超限100%等严重超限车辆进行一键布控,并通过“平安钉”推送给现场执法人员,实现精准拦截查处闭环。截至目前,我市超限率0.35%,超限超载预警7146次,显著降低超限超载运输隐患风险。三是构建“全民参与”子场景,拉响道路交通安全铃。针对“路域面积广、整治数量大、执法人员少”的问题,建立“以人为本”的全民参与子场景,倡导公众树立“我出行、我监督、我评分”的路域安全整治意识。群众可通过“浙里办”将日常出行发现的影响道路通行事件或紧急路况进行上报,同步查看事件处置进度、获知处理结果、事后进行留言,并可针对响应及时性、处理时效性等进行评分。同时,开放咨询留言窗口,群众可对路政法律法规进行线上咨询,逐步形成以群众满意度为重要标准的路域安全保障机制。

(二)技术提升,让数据选取“准起来”。遥感影像卫星按分辨率主要有四大类,分别为0.2m卫星影像、0.5m卫星影像、0.8m卫星影像以及2m卫星影像,能够提供满足路政事件巡查监测不同需求的海量卫星影像数据。在选择卫星影像数据时,需根据不同的监测需求选取合适的分辨率影像巡查期数。通常情况下,对于高速、铁路、国道、省道及县乡道沿边缘线分别外扩30米建控区范围,可每3个月一期选取分辨率为2m的卫星遥感影像、每半年一期选取分辨率为0.8米、每半年一期选取分辨率为0.5米以及每年一期选取分辨率为0.2米卫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

(三)数据比对,让监测流程“活起来”。利用多期历史卫星影像数据和现有许可审批材料等资料建立路政建控区管控基础数据库,根据监管需求,分别每隔1个月、3个月等不同时间段获取该地区卫星遥感影像。对历史多期采集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数据比对处理,获得高质量卫星正射影像,并利用相应的空间分析工具进行空间分析和变化图斑提取。结合提取的图斑信息进行工作人员核查,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库信息,便于路政建控区建筑的日常管控。一是建立基础数据库。根据多期卫星影像数据,通过对卫星影像进行几何校准、辐射增强、图像分割、影像裁剪等数据处理,获取监测区域内已有地物卫星正射影像。结合许可审批等资料,对基础数据库中地物进行性识别筛选,提取建控区合法建筑图斑入库。建立建控区合规图斑基础数据库,并根据规划、设计、批复等资料,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以此用于多期遥感影像空间分析、变化图斑提取日常管控。二是配准遥感影像。在进行图像的特征抽取和检测时,必须对元点进行几何校正、辐射增强和图像匹配等预处理,抽取图像细微的、共同的特征,且有很好的抗干扰性,进行缩放、旋转和平移。采用方向参量,对微小图像进行微差校正再取样,检测相邻图像的色彩偏移或颜色偏移以进行正投影图像的马赛克前处理,在单张正射图像中实现拼接。基于这些特征,更有利于对于疑似图斑是否为路政违法事件进行辅助判断,在较好的分类结合下结合人工精确解译剔除误差,最终得到分类图斑成果。三是提取特征目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图像分割,提取边界时常用分水岭算法,该算法可准确、快速地提取完整边界,获得准确的封闭连通轮廓。高精度遥感图像的地理特征是多种多样的,在使用分水岭方法时,其数据的梯度统计特征存在很大差别,例如,在密集的建筑群落地区,其坡度和变化的差别很大,对于单纯的农田,其梯度和变异数差异很大,在累积的可能性估计中,可以采用累积的可能性值来划分。为了降低单个门限设置对图像分割的影响,在高阶差和高阶差的地方设置低门限,其他地区设置大门限。该方法利用高斯滤波器对图像进行区域梯度的倾向性,从而对图像的分割经验进行校正,从而实现长时间图像的精确提取。四是分析多维空间。原有建控区形态消失、新建侵占物以及现有建控区形态变化通常是侵占公路用地发生变化的主要类型。在多时相卫星影像差异图斑中主要表现为图斑消失、新增图斑、图斑边界特征变化,根据影像处理后获取的矢量化图斑数据,再联动许可审批资料,利用空间多时相叠置分析检查新增和消失图斑,并利用变化矢量分析检验图斑边界特征变化。根据分析结果结合遥感影像进行人工内业判读,将变化图斑分类为拆除、新建、改建图斑,并根据不同监测需求,辅助人工现场监管。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当前,我市信息基础设施存在超前引领布局不足、物联网集约化部署不足、数据整合共享有待加强、数据资源应用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我市陆地面积557平方公里、公路里程1112.342公里,路面桥梁共有429座,但是路面基层执法人员仅22人,智能感知桥梁监控设施仅2座。在数字化变革的背景下,路政行业治理对信息化基础设施期望越来越高,现有的设施效能还不能完全满足治理需求。

(二)数据全过程标准化管理还需加强。数据归集方面,“数字路政”平台是治超、路产路权等业务的综合集成,涉及人工巡查、卫星遥感影像巡查以及智能感知监控巡查等多巡查手段,多维度预警事件间尚未形成健全统一的底层数据库和要件库,数据的录入和报送过程相对繁琐。数据共享方面,路政巡查与养护、安全应急、农村公路等多维度多部门巡查事件来源之间缺乏标准的数据共享机制,一些基层组织因为不掌握相关基础应用数据,导致巡查管理服务数字化不充分。

(三)数字化综合型人才还需加快培养。一是专业化与数字化相融合的人才偏少,特别是缺少懂技术、懂管理、懂数字化的综合性人才,交通运输领域数字化改革和成果应用需要人才支持。二是改革创新能力较弱,交通运输行业是传统和基础性行业,日常管理基于标准化的行业手段占主导,行业内部分工和职责协同性较弱,运用数字化思维推动改革创新的能力总体不足。

一是“一地创新全省共享”。在省厅指导下,加快“数字路政”四大功能完善和日常应用。同时要结合全省五个试点地区工作成果,加快系统迭代升级,集成创新“数字路政”场景,将“数字路政”真正运用到路政管理工作中去,体现数字化改革的成效,为全省提供展示样板。

二是夯实数据底座和功能。在基于“省综合治超平台延伸+平湖‘数字路政’”的开发模式上,理顺数据共享、回流、反馈、更新的路径,加强数据的全面对接、全面贯通,为创新特色应用提供数据支撑。聚焦“152”体系在路政整体贯通的具体路径,重点做好“数字路政”“路产路权”“综合巡查”等系列应用省市县贯通和落地见效。按照“无条件归集,有条件共享”的原则,全面归集交通业务领域数字化项目和各场景应用数据资源,实现真正的“用数据说话”。

三是推动交通强市建设。依托数字化改革东风,加快多层次、多类型的数字化应用人才培养,推进交通现代化能力建设。深化与长三院、数智交院等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改革场景研发、转化、应用、推广,构建广覆盖的智慧交通网络,重塑交通建设管理流程,创新形成一批交通现代化建设理论成果,助力交通强市建设。

2023-05-31 ——“数字路政”场景建设的探索与应用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46020.html 1 3 数智赋能,助力交通现代化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