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丁店桥上往下看,丁店港清澈见底,河底的水草随着河水的流动轻轻晃动,水里鱼虾欢腾。河岸两侧,是郁郁葱葱的挺水植物。水生态、水环境、水风景,“碧水绕村”的景象日益显现。“这里有再力花、美人蕉等,都是对水有净化作用的水生植物。”曹桥街道孔家堰村党总支书记张雪明说,之前的丁店港,可不是这副模样。
作为当初的养猪村,2014年之前,孔家堰99%的农户都养猪,且规模不小。全村除了几条主要河道存在Ⅳ类或Ⅴ类水质,其他的小河小浜全部都是劣Ⅴ类水质的黑臭河,生活环境脏乱差。
丁店港之变,折射出平湖十年治水之变。
水,赋予了平湖这座城市特有的灵气,也一度承载了发展付出的代价。十年前,我市的河道是全面劣Ⅴ类水,河道淤塞、岸坡脏乱、河边臭烘烘,面临江南水乡无秀水的困境。治水,刻不容缓。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面对治水这项系统工程,唯有坚持系统思维,紧抓重点、统筹兼顾,才能取得成效。为此,平湖从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群众呼声最高、需求最大的地方治起。
2014年,向黑河、臭河、垃圾河全面开刀的“清三河”大会战打响。全市各地“挂图作战”,一河一策,倒排时间、倒逼进度,并将“五水共治”作为检验干部作风转变的主战场,以铁腕、铁心、铁作风向“三河”开战。到2015年年底,全市724条黑河、臭河、垃圾河全部销号,从感官上基本实现了河道由污到清的转变。
水污染不是一时造成的,同样治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我市持续发力,先后开展了生猪减量提质、剿灭劣Ⅴ类水、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美丽河湖创建等重点工作,生态治水步步为营、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一贯到底。”市治水办常务副主任杨继抗列举着这十年来的治水大事,那些为了一泓清水而夜以继日、攻坚克难的日子历历在目。正是一路咬牙坚持、一路挺进深水区,我市拿下了一场又一场硬仗。2016年起,我市水质开始改善,逐步出现了Ⅲ类水。此后几年,我市水生态持续提质,曾经的全面劣Ⅴ类转变为普遍Ⅲ类。红蜻蜓飞回来了,萤火虫也开始重新点亮夏夜。去年,我市13个嘉兴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Ⅲ类水比例更是自有考核以来首次达到100%。
“治水,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杨继抗说,十年治水,换来了水清岸绿景美,但并不意味着这项工作结束了。今年,我市除继续深化“河长制”等长效制度外,正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提质增效,打造污水零直排新标杆。同时加快推进“碧水行动”,通过碧水河道建设,让更多的河湖靓起来、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