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方方的外形、铁质的外表,一根管道直接通往水中,与水中漂浮着的蓝色水体采样器相连。这是独山港镇沿塘河边的水质监测器,每4个小时,就会自动采集河水,进行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同时分析水体PH、溶解氧以及水温的指数,测出的数据会及时上传到镇里的“水治溯”全域感智系统。
“有了这套水环境自动监测设备,我们就能对河道的水质进行实时监测。比起过去人工采样检测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独山港镇治水办主管张晓东说,在之前,发现水质异常的途径基本来源于群众举报或者是无人走航船等智慧监测手段,不光发现时间慢,而且确定问题的范围也很广,需要一步步排查,费时又费力。
“五水共治”,关键看行动,重在找准科学的方法。为将数字化赋能治水,实现常态长效,我市从强化科技创新入手,发挥科技在治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闯出了一条从“治水”到“智水”的新路。
科技治水,首先要发现问题。为此,我市在全市主要河道设置了66个自动监测站,全天候、无死角监测水质情况。而独山港镇包含市里设置的水质自动监测站,全镇共设置了19个监测站,基本实现了集镇、园区以及市级以上重点断面全覆盖。同时,沿河排水口外均设置了摄像头,每天19个站点的监测信息都会实时反馈到“水治溯”全域感智系统中,一旦发现水质问题,便能根据监测站位置、排水口位置快速溯源,确定污水产生的具体范围,以最快的速度处理解决问题。
独山港是典型的工业镇,治水,一直是件难事。“现在有了‘水治溯’,可完全不一样了。”张晓东说,除了传统的水质监测功能,“水治溯”系统还包含了异常排水溯源、河道长效保洁预警、生活污水运维监管等11个模块5个场景应用,整个系统共有793个装置来维持运营。“例如我们系统中的水文水利这一块,系统能够通过数字化的运用,实时监测辖区内河道的水位,还联网了气象部门的信息库,对于水位是否会超过警戒线自动作出预判,向水闸发出指令,及时并精准地开展应对措施。”张晓东说。
从最初的治标不治本到现在的源头管控,独山港镇的“五水共治”工作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从过去的全域劣Ⅴ类,水体黑臭,垃圾遍地,到截至去年年底,镇级以上河道平均水质达到Ⅲ类,主要河道较好时水质达到Ⅱ类,独山港镇的水环境不断改善,过去五年,每年水质改善超过12.5%。
一域之变可见全局之变。独山港镇从“治水”到“智水”的创新探索,是全市的缩影。眼下,我市正加快搭建治水大脑,主动融入“五水智治”,开启智慧治水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