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锦秀
十年治水,江河巨变。
这十年,平湖的水变清澈了,河道变美丽了,水乡更有韵味了。
这十年,平湖“治水铁军”攻下了一场又一场硬仗,用“汗水”换“绿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与担当。
环境就是民生,碧水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为一城碧水奋战十年,值得。
回首十年治水路,那些为“水”辛苦为“水”忙的画面似乎就在眼前。
“清三河”“剿灭劣Ⅴ类水”“生猪减量提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每一场攻坚行动都是一场硬仗,每一项工作都面广量大、难度很大。但时代赋予了我们重任,河网密布却没有可游泳之河的尴尬,人民群众对清水回归的期盼,都倒逼我们必须负重前行。
等不起,慢不得,唯有立即行动。全市党员干部争当“治水先锋”,以攻坚的精神、攻坚的姿态、攻坚的节奏,向最硬的任务冲锋、从最难的地方突围。黑臭河道旁、小河小浜边、违建猪舍里,留下了一个个匆忙而坚定的脚步,洒下了一串串晶莹的汗珠。
人民群众从不理解到理解,从支持到参与,争当“民间河长”“护水志愿者”。他们身体力行,从改变自身生活习惯开始,垃圾不乱扔、污水不乱排、房前屋后保持清洁。正是有了千家万户的同心同向同行,“五水共治”中的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一个个脏乱差的画面成为历史。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顺民意、得民心,有了人民的力量,胜利就是理所当然的。治水也是同理。深化全民治水理念,让爱水护水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成为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事业,生态文明之路也会越走越宽。
治水,关键还在“治人”。水污染表现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关键在人上。我市十年治水的成功经验表明,坚持系统思维,强化标本兼治,才能治好水。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源,注重源头治理,问题才能得到解决。管住管好污染源头,必须对污染环境的行为“零容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规范纠正。同时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机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最严厉的追责问责,保护生态环境。否则,就会陷入“反复治”“治反复”的怪圈。
碧水蓝天“金不换”。生态环境是最宝贵的资源与财富,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如今,经过十年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平湖的水重新清澈起来了,美丽河湖多起来了,水乡景致靓起来了。碧水荡漾,水波潋潋,船过鱼虾跃,白鹭逐浪舞,一个诗意的江南水乡回归了。这些,就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人人可享,更需要人人来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