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晨燕
本报讯 在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博物馆学会日前举办的首届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中,平湖博物馆的良渚文化带木质犁底组合式石犁和明宣德七年郑和舍圆瀞金笔楷书《妙法莲华经》卷从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荣膺全省“百大镇馆之宝”称号。
平湖博物馆能摘得如此“桂冠”,实力不容小觑。“平湖博物馆是嘉兴市拥有镇馆之宝最多的馆。”平湖博物馆馆长张蜀益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据悉,平湖博物馆共拥有珍贵文物1949件,其中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56件,三级文物1886件。文物数量之可观、跨越年份之久远,为平湖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历史和神秘气息。那么怎样才能让博物馆中的文物从“馆藏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呢?
博物馆的价值,不止于馆藏和教化,更在于启迪和启蒙。近年来,平湖博物馆依托自身馆藏资源,将考古空间“搬”进了学校——走进我市各小学,开展“博物馆第一课”进校园宣讲活动,推动历史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平湖博物馆还推出了我市首条沉浸式红色研学旅游路线——“平湖往事:最漫长的一天”,既让具有平湖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了,又让参与者在了解平湖历史的过程中牢固树立保家卫国的信念。馆校合作、主题活动、特色展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而“活起来”的博物馆,更能为人们所喜爱,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文物,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未来,要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怎么能缺得了新的展现形式。平湖博物馆宣教部主任陈圣卉告诉记者,馆内的重点文物都配有一位“数字导游”,游客只要用手机扫一扫旁边的二维码,便可知晓文物的“前世今生”。同时,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大学校”作用,让游客“把文物带回家”,平湖博物馆也紧跟潮流,推出了“平博有礼”现代粉青釉琮形壶陶瓷茶具、按比例缩小的新石器时代“考古盲盒”“博当娃娃”等文创产品和文创IP,让文物“活起来”也“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