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居丹荔
通讯员 李凤超
从河水黑臭、环境脏乱,到碧波荡漾、杨柳依依,这几年,广陈镇龙兴村的叶家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改变。
近日,记者来到叶家浜,在阳光的照射下,河水泛出粼粼波光,种植在河岸旁的沉水植物也清晰可见。两侧河岸,各种花草已经长得很高,在微风下摇曳,各色花朵也竞相开放,格外吸引眼球。
“这些好看的植物不光美了环境,还能对这条河道的水体进行一定的净化。”广陈镇农业经济发展办副主任邱余忠说,叶家浜是典型的断头浜,曾经的河道末端垃圾堆积严重,河体严重污染,对周边农户的生活造成了影响。为此,2020年广陈探索污染治理模式,在叶家浜形成了“生态沟渠+断头浜”的生态治理模式,经过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又经过河道石驳岸建设、坡岸绿化种植、沿河园路铺设,以及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等水生态修复及景观美化,形成了全新的美丽景象,透明度也比外河明显提升,给断头浜治理提供了新的范本。
“源头减量”是叶家浜水环境改善的第一步。“叶家浜附近都是水稻田,我们紧盯‘少排水’‘少用肥’,在水稻田开展‘节水薄露灌溉’技术。”邱余忠说,如今,在叶家浜附近早已全部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改造,农田旁都有一个个小小的管状装置,通过这个装置,可以精准管控田间实际的水层深度,在田地需要用水时自动开展灌溉。同时,在稻田出水口还安装了双闸板溢流型“小闸门”,使稻田具备承载50毫米以上雨量的保水功能,最高可达140毫米,做到“晴天不排水、雨天少排水”,切断农田化肥、农药流失通道,有效减少农田退水排放量。
在叶家浜河道附近,还有一个黄色的小房子,小房子旁几个蓄水池连接农田,当地里的水量达到一定值后就会流入这几个池子中,池子自动连接小房子中的监测设备。这是稻田退水监测站,在这里,可以实时监测小麦地里的氮磷含量,这些数据也将通过系统传输到省农科院以及浙江大学的相关研究所中,研究人员根据结果调整肥料用量和肥料品种,在保证粮食产量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最优施肥方案与农田氮磷流失源头阻控技术。
在“源头减量”的基础上,叶家浜同样注重“过程拦截”。在叶家浜,农田边都有着一条U型凹槽的“生态氮磷拦截沟”,沟壁铺设着水工砖,还有采用拦水坎、底泥捕获井、净化池等辅助工程,提升稻田退水在沟中的停留时间。“沟里种植的美人蕉、再力花、野茭白等水生植物,不光美观,还能对水中的氮磷养分进行吸附、转化和降解,进一步净化稻田退水。”邱余忠说。
叶家浜运用“生态沟渠+断头浜”的治理模式,开展“末端治理”,利用入河口的断头浜作为生态涵养缓冲区,开展断头浜水生态提升,新建生态堰坝,创新集成模块化水下森林、结构化浮动湿地,打造节水涵养生态模式,叶家浜的水环境显著改善,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入河,在这样的模式下,每年能够节水40%,氮肥使用减少25%,入河氮磷量减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