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丹荔
“妹妹回来啦!”在记忆中,无论是上学时期,还是如今已经工作多年,每当晚上回到家,迎接我的第一句话,一定是妈妈带着笑意的呼喊声。
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和妈妈相处的,但我和妈妈的关系,似乎一直以来都是“闺蜜”,无话不说。从小到大,我似乎从来没有过所谓的“报喜不报忧”,或者“这事儿得瞒着爸爸妈妈”的情况出现。从小到大,每天的晚餐,就是一家人的分享时间,很平常的生活日常,遇到的搞笑事情,第一次恋爱时的新鲜,抑或是伤心难过的情绪……在这一张饭桌上,我是讲述者,而爸爸妈妈是最好的倾听者。
也许就因为始终是“闺蜜”的关系,我也一直和妈妈如朋友般相处,甚至有时候,会感觉她可能是比我更不成熟的小女孩,所以我始终不太理解所谓的“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心情。直到自己也即将成为妈妈,一种突然间的责任感似乎让我理解了我的妈妈在与我“闺蜜”般的相处下,还包含着那一份属于母亲的惦记与关爱。
去年12月底,“阳”着,发着烧的状态下,我第一次知道了宝宝的存在。一时之间,惊喜、焦虑、无措,各种情绪似乎一下子全部涌了上来。那段时间,手机的搜索记录里,满满的都是“新冠感染会不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怀孕初期高烧如何用药”等问题,那段时间,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咨询了好几位医生,最终,来自“妈妈”这个身份的不舍与责任,让我选择了继续孕育这个小生命。
也因为是疫情时到来的宝宝,后续的每一次检查,我都丝毫不敢松懈。很幸运,一直以来,宝宝都在健康成长着。第一次深切体会到“妈妈”两个字的不易,是在半个多月前,一次常规的产检结束。本以为会和平常一样一切顺利,没想到到了下午,我就接到了妇保院的电话,称有一项指标偏高了很多,建议复查。当时,第一时间咨询了一名产科的医生朋友,她给我详细解释了这个指标偏高可能产生的原因与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且告诉我,这个指标确实很重要也有点麻烦,同样建议我复查。那一天晚上,我哭了很久,也很自责。所幸,两天后的复查,指标回归正常,医生告知应该只是偶发,接下来定期检查即可。那一瞬间,悬着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这才知道,原来,“妈妈”两个字那么重,会让一个没心没肺的女孩也变得多愁善感,让一个把自己都照顾得乱七八糟的女孩学会小心翼翼照顾肚子里的娃。
我想,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的妈妈其实也是如此,“闺蜜”感情的背后,是止不住的操心。还记得第一次拿回奖状时,她认认真真贴在墙上后的那句“这面墙以后就留给你的奖状们吧”,这不光是她第一次看到奖状的开心,也有着作为母亲的骄傲吧;还记得第一次和她分享自己喜欢的男孩子时,她随口的那句“啥时候带来让我看看帅不帅”,不光是对于这个男孩的好奇,也有对自己女儿情窦初开的忧心吧;还记得大学时玩嗨了几天没打电话后,拨通电话时那句“终于知道来电话啦”,那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抱怨,也有着她作为母亲的思念吧;还记得结婚后每次和她分享小家的生活点滴,她傲娇的那一句“还不是我眼光好,帮你找了个体贴的”,不光是那一份“慧眼识婿”的自得,更多的是对女儿生活幸福的安心吧。
如今,每天感受着肚子里的拳打脚踢,似乎也渐渐开始有了作为母亲的担当,懂得了那一份来自“妈妈”的责任。
“母亲”,一个很美好的名词;“妈妈”,一个很温暖的称呼。节日快乐,我的妈妈。节日快乐,天下所有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