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黄雨欣
通讯员 夏竞舟
本报讯 日前,我市印发了《平湖市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的实施意见(2023-2025年)》,进一步优化农业营商环境,推动平湖农业发展向高质高效转变。
农业标准地是什么?和普通农田不同,农业标准地是指符合土地利用、国土空间和农业产业发展等相关规划,完成相关区域评估和土地流转基础上,同时还要达到农业标准地“净地”要求,设置投入产出、规模年限、设施装备、能耗排放、生态环保、带动效益等相关控制性指标并实施全程监管的可流转的耕地。
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是优化提升农业营商环境,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该意见细化完善农业产业规划体系、规范委托流转储备机制、划分“三类”农业标准地、建立需求服务精准匹配制度、构建生产使用控制性指标体系、建立主体积分制管理机制、建立全程对标监管机制、建立主体积分制管理机制、数字化赋能等九大工作任务,推动从事后提要求向事先定标准转变、用地主体从找政府向找市场转变、项目招引从单向选择向双向选择转变,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我市入选省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作为首批改革试点,我市积极创新举措。“除了制定相关控制性指标,建立准入清单,还将深化服务,按地块提供精准服务清单,招引更高质量的项目,推动更高质量发展。”市农业农村局政策与改革科科长钱晓红说。同时,还将探索农业标准地基准地价形成机制,按照“地价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的原则,农业标准地最低价由“土地流转基准价+标准地分类浮动价+产业用途浮动价”组成。为保护粮食安全,粮食类农业标准地地价实行“限低限高”机制。
此外,还将建立主体积分制管理机制,建立农业经营主体数据库,主体积分主要由事先承诺的控制性指标完成情况形成。调整完善相关政策,积极运用主体积分,农业标准地竞标、竞争性项目申报、主体达标升级、金融信贷、政务服务提供等都要与积分挂钩,推动培育高素质农业经营主体。
数字化是农业发展的未来。我市还将整合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规划、市场监管、供销、金融等部门的图层和数据,贯通集成相关应用,构建全市农业标准地数字化管理服务系统,打造农业标准地一张图,开发信息发布、精准服务、智慧监管、积分应用等数字化场景,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用地资源要素配置一图掌管、预警预判和精准服务,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该意见提出,到2023年底,农业标准地改革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建成农业标准地10000亩以上,其中规模1000亩以上片区2个;到2025年底,到期重新流转的土地全部采用农业标准地模式,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更加规范,农用地资源要素配置更加合理,粮食安全基础更加稳固,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我市将围绕净地、地价、服务、准入、控制形成一套农业标准地供地标准,建立“一田共管、一分共享、一网通办”的全程对标监管服务体系,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标准地改革模式。”钱晓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