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与平湖地相依、水相连、业相近、人相亲,有着共同发展的良好基础。尽管分属浙沪两地,但是自然环境资源却是跨越行政区划的相拥相融,双方交界区域有着31条交界连通河道,边界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跨界性、复杂性、关联性特征鲜明。
近年来,双方在“毗邻党建”引领下,生态环境工作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和联系。通过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金山和平湖交界区域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是执法成果如何、执法力度够不够等问题不仅关系着两地百姓切身利益,更关乎两地发展大计。两地人大作为长三角毗邻地区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理应为实现区域联动发展贡献人大力量、发出人大声音、展现人大作为。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一直以来是两地人民密切关心的重要民生问题,更是两地人大共同关注的监督工作重点。早在2018年,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就共同签署了《关于深化长三角地区人大工作协作机制的协议》和《关于深化长三角地区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工作协同的协议》,重点聚焦环境整治联防联控等七个重点领域。为了更好地回应浙沪两地百姓对于生态环境的美好需求,2020年10月,金山与平湖两地人大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回应民生关切,探索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联合监督机制,共同签订了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联合监督的框架协议,有效助力毗邻区域生态环境的共治、共建、共享。
金山与平湖两地人大常委会共同签订的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联合监督的框架协议,明确了联合监督的背景、目标、内容和方式,开启了长三角一体化中人大联动的新篇章。协议明确,两地人大依法监督两地政府关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部署的贯彻实施情况、生态环境区域联动推进情况,并研究处理人大代表反映的区域内环境问题。同时,建立联合监督联络机构、联合监督会议制度、定期联合监督机制、信息相互通报机制,强化区(市)镇人大两级联动,共同推动两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联合监督的创新机制,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这不仅是人大毗邻区域开展联合监督的一次重大创新,更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一次生动实践,书写了浙沪两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一体化发展的人大“答卷”,也为人大开展更广泛的跨区域联合监督活动提供了“可行样本”。
联合监督是金山与平湖两地人大常委会深化履职、探索创新的重要载体,这一机制的落地见效、长久有效,关键在于两地合作的紧密性、人大监督的实效性。下一步,两地人大将不断深化联动机制,共同推动毗邻人大工作联动迈出新步伐,共同谱写长三角一体化人大联动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联合监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