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小学育才路校区505班 山钰雯
春暖花开的时候,校园春季运动会的操场上人头攒动。突然校门口走进来一个人,手拿泡沫箱,大步向操场走来,那人头大大的,眼睛小小的,满脸阳光和微笑。
“华大头!华大头!华大头的蟹壳黄来了!”有的学生高兴地喊着。
“哇!蟹壳黄!华大头的蟹壳黄!”许多老师也兴奋地喊。
华大头的蟹壳黄为什么这么有名呢?
故事还得从妈妈上师范时说起。那时,妈妈这些师范生上完晚自习已是九点钟。肚子都很饿,没有东西吃。于是,住在师范边上的华大头就想:这些学生大晚上肚子饿想出来买东西吃,我在他们学校门口摆一个摊子,让学生们来买饼吃,既可以挣到钱,又可以让大家吃饱,这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吗?于是,他跟着他的爸爸学习手艺:先把面和好,再塞入自制的豆沙,放一小块猪油,压成圆饼状,放入烤箱烤。顿时,一阵香味扑鼻而来,吸引了墙边的男同学。男同学们买了几个吃了后,一传十,十传百,蟹壳黄就在学校里火了起来。后来,只要9点钟晚自修结束后,所有男生都一起冲出教室,直奔华大头的摊子,女生们都在后面喊着:
“班长!给我带一个!”
“副班长!给我带两个蟹壳黄!”
“别挤别挤,一元一个!”华大头大声喊道:“都排好队!”
就这样,每晚放学后,宿舍里人声鼎沸。男女生们都津津有味地吃着色泽金黄的蟹壳黄,咬一口下去,脆脆的,香香的猪油一下子就“呲”到了嘴巴里,甜甜的豆沙间有许多猪油在那里嬉戏玩耍,刚一碰到舌尖就让人感到回味无穷。
很快三十年过去了,华大头眼中的孩子们已经从初级教师变成了经验教师。而华大头因为年纪大了,又加上拆迁,已经有十来年没做蟹壳黄了,师范院校也由城市搬迁到城郊。
有一次,这些老师为筹办三十年同学聚会来找华大头,而他正悠闲地躺在屋檐下的摇椅上晒太阳呢!“华大头!”正在晒太阳的华大头隐约地听到了几位老师的喊声。他站起来,循声望去,正是以前那些师范里的孩子。华大头高兴极了,得知他们同学聚会想回味师范时吃的蟹壳黄味道,他就欣然答应给老师们做了一箱蟹壳黄。
聚会那天,就在打开泡沫箱的那一刻,许多老师都激动得掉下了眼泪,他们抢着,笑着,迫不及待地把蟹壳黄塞进嘴巴里回味着。
从那以后,华大头带着自己的儿子小华大头,再次打开了尘封的蟹壳黄手艺。小华大头很快学会了和面、熬豆沙、烤制……他们把店开在自己家门口——著名的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一角。许多师范毕业的老师来了又来,还带来了许多他们的学生,许多外地的游客也慕名而来。特别是任职在平湖本地的师范老师们,一个电话就把蟹壳黄叫到了自己学校运动会的操场、戏剧节的舞台、春游的草地上……于是,就出现了开头一幕。
“华大头,我们班也团购一下蟹壳黄。”“华大头,我们班也要,45个学生,四个老师,抓紧配送噢!”运动场上一片沸腾。
就这样,华大头的蟹壳黄成为家乡家喻户晓的传统美食,被评为“平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指导老师 沈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