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成声
独山港居民会客厅营造“家”的感觉、当湖“居民会客厅”便民利民优服务、林埭“会客厅”服务居民“零距离”……据悉,自2021年以来,我市通过整合城乡社区服务资源,将全市115个村社区原来的服务大厅逐渐打造成“易进入、可互动、能共享”的开放式“居民会客厅”,至今已有94个村(社区)建成这样的“会客厅”,全市力争到今年年底实现“居民会客厅”建设全覆盖。
社区虽小却是感知民生温度的基本单元,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这“最后一公里”管理得是否精细、服务得是否周到,直接关系到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原来办公式“便民大厅”,到如今开放式“居民会客厅”,各地坚持以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传统的“一站式”服务转变为“面对面、点对点”服务,进一步强化社区与居民互动融合,推动村社区服务模式向邻里化、亲情化转变,不仅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更激发了基层治理活力,实现了居民有事“快响应”,服务群众“零距离”。
从已建成使用的“居民会客厅”可以看到,打造有颜有趣有温度的村社“居民会客厅”,不仅仅是推进村社环境的优化升级,更是社区践行人民至上理念,推进群众工作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实践。各村社通过取消传统“一站式”大厅固有的吊牌和柜台,打破了传统框架下柜台式的固化模式,实行“散座式”“家庭化”“客厅式”服务,打造的如“会客厅”一般亲切的全科受理服务区、议事协商区、学习阅览区、文创休闲区等多功能服务区域,在方便居民办事的同时,也加强了社区与居民的交流和沟通。而只要群众有需要,“居民会客厅”随时可向群众开放,提供休闲娱乐、议事协商、民主决策等优质服务。居民的愁事、难事、烦心事都可以在这里共商共治,得以有效解决。
更值得一提的是,原来的柜台拆除后,许多村社干部还打破了原有的柜台式“静态式”服务,实行“走动式”工作法。除了安排工作人员在服务大厅接待办事群众外,其余全部深入到社区责任网格,入户了解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问题,真正实现“服务群众在一线、树立形象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沟通情感在一线”,赢得了居民群众的赞誉。如今,无论大事小事,居民都愿意到“会客厅”走一走、坐一坐,居民自治意愿明显提升。
总之,开放式的村社“居民会客厅”,是村社区服务的一次“提档升级”,也是村社区服务理念和工作模式的创新,更是对未来社区发展和数字化改革的一次先行先试。对于丰富村社服务功能,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推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期待各村社“居民会客厅”越建越好,各村社要坚持建管并用,不断推进共治资源广泛聚合、服务联动功能共享,真正让村社“会客厅”成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功能“大客厅”,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服务、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的现代社区建设,共绘居民群众的美好幸福生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