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钱澄蓉
通讯员 江芸芸
本报讯 清明时节寄哀思。昨天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从2月25日到4月2日,我市共接待祭扫人流约17万人次。刚刚过去的周末,是我市清明节祭扫的高峰期。昨天中午,记者来到了市九龙山陵园了解今年我市的祭扫情况。
中午12时30分,市九龙山陵园门口人头攒动,行人入口处,以家庭为单位的祭扫者,正有序地进入陵园。而在汽车入口处,已经排起了2列长队,车主们按照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缓速进入,有序停放车辆。
走进市九龙山陵园,道路两侧紫荆花、茶花争相盛放。时逢清明祭祀高峰,陵园内还有不少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正在负责现场的秩序维护、向导工作。记者看到,陆续有手拿鲜花的祭祀群众进入墓区,为自己故去的亲友献上鲜花以寄托哀思。“近几年,通过媒体宣传、进行‘纸钱换鲜花’‘丝带寄哀思’等服务,倡导文明祭扫新风,效果十分不错。”现场工作人员蔡师傅说,从今年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祭祀群众都自觉携带鲜花祭祀,鞭炮声、冒浓烟等情况都已经不见了。
市九龙山陵园内,从上海赶来祭扫的齐民惠老人,在家人陪伴下为逝去的亲人献上鲜花,她说:“现在观念变了,我们这些老人也要跟上时代,我们家用鲜花祭祀已经好几年了,过去祭奠不仅要烧香蜡纸钱,污染环境,还有安全隐患。不如一束鲜花和一颗诚挚的心更能表达哀思。”在年青一代看来,清明节除了缅怀先人,也成了一大家人团聚的特殊日子。“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开展绿色文明的祭祀,也是一种家风传承。”齐民惠老人的孙子说。
近两年来,网络祭奠的方式也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在外地工作的李女士,因今年没有3天连休的清明假期,选择了不回乡扫墓,她通过网上祭扫的方式,向逝去的亲人献上哀思。而在市民政部门推出的网上祭扫系统中,还有不少身处外地的游子,选择用这种方式,进行线上祭扫。“今年,我市福陵园公墓会继续提供‘网上祭扫’‘代客祭扫’等服务,提供更多低碳环保的方式,祭祀追思故人。”市民政局社会事务与区划地名科科长肖明强说,清明是慎终追远、缅怀故人的时节,重在寄情思,形式可以多种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