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论苑

新时代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的路径思考

■市第十七期中青班产业课题调研组

自1986年第一家外资企业落户至今,36年来平湖招引外资起步早、基础实、优势足、势头猛,连续22年进入全省利用外资前十强,已成为全省最大的日资企业集聚区和世界500强投资最为密集的县级市。平湖市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的浙江首站,必须要不断构筑开放性经济新优势,加快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外资集聚地。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22年底,全市(不含嘉兴港区,下同)共有外资企业512家,投资总额131.6亿美元,注册资本65.8亿美元,实际外资40.7亿美元;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45家,全球行业领先企业24家。全市共有外资规上工业企业207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的26.6%;外资规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768.40亿元,占比44.1%;营业收入805.45亿元,利润总额44.58亿元,利税总额62.40亿元,占比分别为45.6%,57.5%,52.0%。

(一)整体发展趋势向好,外资量质并举提升。外资规模数量持续攀升。合同外资从2013年的31501万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78045万美元,年均增长率10.6%,实际外资(市口径)从2013年的22583万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63232万美元(2021年起实际外资统计口径为部口径,与原口径不统一),年均增长率达15.8%,2022年实际外资(部口径)达到41414万美元。增资扩股是平湖外资最大特色,2018年后一直保持在30%以上水平;2022年增资项目合同外资2.88亿美元,占比达36.9%。招大引强个数持续跃升。全市45家世界500强企业中,27家是2012年以后落户,德国巴斯夫、美国ADM、丹麦皇冠等抱团集聚。截至2021年底,规上外资企业实现亩均产值和税收916.6万元、44.7万元,远高于全市平均的226.1万元/亩和16万元/亩。

(二)国别园区优势彰显,制造业外资强势支撑。日资企业先发优势明显。经过近40年发展,集聚了日本电产、津上精密等制造业龙头企业,共有日资企业114家,投资总额31亿美元。2022年54家规上日资企业实现产值221.59亿元、利税6.43亿元、利润3.91亿元。2020—2021年,在全省17家国际产业合作园考核中,平湖中日产业合作园连续两年排名第一。欧美企业后来居上集聚。2013年以来,坚持“拓展欧美、主攻德国”战略,集聚了ABB、德西福格等制造业跨国公司。截至2022年底,共有欧美企业120家,投资总额28亿美元。49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23.13亿元,利税15.69亿元,利润12.88亿元。2021年底,中德产业园入选省国际产业合作园培育名单。

(三)特色产业抱团集聚,产业链招商成效明显。汽车零部件“雁阵式集聚”。先后引进了瑞士欧拓、德国蒂森克虏伯等8家全球汽配百强,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电机,已经集聚了尼德科汽车马达(新能源电机)、川电钢板(电机铁芯)、尼德科艾莱希斯(电机控制器)等。规划产能达产后,有望成为全国最大、配套最全的新能源驱动电机生产基地。高端精密机床“拔尖式发展”。聚焦高精尖,打造精密机床产业集群。日本津上精密已经成为国内精密自动车床市占率首位企业,高端机床制造商德马吉等达产后,将形成五轴尖端车铣复合机床制造新高地。新材料产业“链条式优化”。围绕乙烯、丙烯、丙烷、丁烷为原料的产业,引进德国巴斯夫、湛新,瑞士科莱恩,日本艾迪科、东华色素等国际龙头,形成了丙烷-丙烯-PP-热塑性弹性体-功能性膜材料、PX-PTA-聚酯-长丝-差别化纤维和电子化学品三条高附加值产业链。

二、存在问题

从高质量外资集聚地的要求上来看,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我市仍有三个不足:

(一)坚持守正有余,突出创新不足。招商方式有待创新。当前平湖主要以传统蹲点招商、以商引商、活动招商为主,项目信息主要还是依靠中介、协会、律所和投资公司等,基金招商、科技招商、资本招商力度不大、步伐不快。招商机制有待创新。目前,各主体间项目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对比周边地区,桐乡、嘉善、秀洲均成立了市国资控股的招商公司,负责全市招商。

(二)“量”的增长有余,“质”的跃升不足。产业链所处地位不够高。近年来,全市大多数外资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以机床产业为例,产业生态有待做大做强,数控系统、丝杠、导轨等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数量少。亩均产出效益不够高。我市外资企业的总体效益高于平均水平,但和江苏太仓相比仍有差距。以2021年江苏太仓规上外资企业为例,规上德企亩均产值、税收分别达1400万元、110万元,而同期平湖只有916.6万元、44.7万元。科技创新水平不够高。外资将加工制造环节放在平湖,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往往会保留在总部,造成本地核心技术研发不足,知识产权在本国创造完成后受让、转赠中国公司积极性不高。

(三)总体保障有余,全面协同不足。要素保障有待强化。土地资源紧缺,特别是工业用地供给紧张。环境容量、能耗也是制约项目落户的主要原因。用工问题仍然存在。由于劳动力成本和中西部工资待遇差距越来越小,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度加大。技术密集型企业则面临技术工人难招的结构性问题,尽管推出了校企合作班,但企业还存在用工缺口。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外资企业特别是欧美企业对高质量标准厂房需求比较大,现有标准厂房建设水平达不到欧美客户要求。在生活配套设施方面,教育、医疗资源等难以满足企业高管需求。

三、对策建议

(一)坚持高位谋划,构建“一盘棋”招商新格局。一是创新招商机制。建立项目跟踪机制和激励机制,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符合我市产业定位的高质量外资项目。组建成立市级招商公司,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好、外语水平高、熟悉经济工作的人员组成专职队伍。通过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手段,整合打造产业链条。二是创新引资模式。探索QFLP落地机制,主动对接知名股权机构商谈基金落地。充分发挥中介专业化、精准化特点和商协会渠道优势,进一步加强与驻沪商会、协会合作。更加注重高质量人才科创项目,紧盯大院大所、创新创业人才开展科技招商。

(二)坚持精准定位,打造“标志性”产业新高地。一是绘好产业招商“鱼骨图”。围绕汽车及零部件、高端机床、新材料产业链,分行业编制“鱼骨图”,打好“补链延链”组合拳。全力打造本地产业生态圈,定期举办本地企业和外资企业对接会,实现产业链在地化、供应链本地化。二是用好国别园区“孵化器”。发挥日资、德资企业集聚效应,高质量建设中日产业合作园、欧洲(德国)产业园两大国别园区,全面提升产业、技术、资金、人才等集聚能力。三是打好招大引强“持久战”。瞄准世界500强、大型央企、上市企业,招引一批国际先进前沿性产业项目、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项目、科技创新项目。坚持把制造业外资作为主攻方向,加大制造业“链主”型企业引进力度。

(三)坚持保障先行,凝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外资项目要素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外资项目用地、能耗保障机制,对重点外资企业、重大产业项目,加大要素保障力度。二是强化人才保障。继续深化“双元制”模式,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入融合。发动重点企业积极参与跨区域合作订单班培养,探索形成“企业+技工院校+省外院校”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三是强化政策保障。及时修订完善科技及开放型经济政策,鼓励外资企业在本地设立研发中心,设立博士工作站、实验室等,并享受相关配套资金扶持。

(四)坚持全程跟进,提供“全方位”服务新样本。一是项目推进再提速。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土地、环评、能耗等问题,确保已批项目尽快开工。提高审批速度和服务能力,开通“拿地即开工”VIP绿色通道服务、实行企业竣工集成验收服务。二是助企服务再提效。深入开展“网格连企、破难助企”等助企服务,定期走访外资企业,列出企业需求清单、问题清单,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三是配套设施再提升。积极引入外国语学校、中外合作学校,探索“双轨制教学,双通道升学”。借鉴上海瑞金医院和太仓合作模式,与上海知名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加快标准厂房建设,着力规划建设医院、学校、商贸综合体等配套设施,完善园区功能。

2023-03-02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19798.html 1 3 新时代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的路径思考 /enpproperty-->